2012-12-19

可愛狗狗的條件

寶貝狗協會最近在推動一個優質成犬認養計畫,計畫中的狗兒都是流浪過的成犬,經過寶貝狗協會訓練師們的耐心訓練,成為協會的示範犬,在台北地區的小學進行校園愛犬宣傳,肩負教育國家幼苗重任。同時,這群狗兒也從英國犬類行為專家 Mr. John Rogerson 的手上,拿到了好狗狗公民證書。

其中一隻黃金葛格 Sony,在去年板鼻開刀時,還曾經英勇地捐了一袋熱血,幫助板鼻度過難關。



當時,我就親眼見識了寶貝狗們的乖巧可愛。也不禁要想,為什麼這麼可愛親人的 Sony,當初會流落街頭呢?

可愛狗狗的條件》這篇文章的作者說:「可愛的狗兒就不會被丟棄。如果是飼主疼在心坎裡的狗兒,縱使發生些許家庭問題,飼主為了繼續飼養,亦會全力以赴。所以,我建議飼主要不惜心力,親自訓練自己的狗兒。」

幼犬固然可愛,但幼犬終會長大。主人沒有花心思去訓練、社會化的狗兒,當牠長大了,開始出現問題行為了,變成一個大麻煩,就容易遭到丟棄。相反的,如果我們提升自己的知識,好好教導自己的狗兒,讓牠變得親人、變得懂事,牠自然就可愛了,也得人疼了。

於是,無論牠年紀大小、模樣如何,牠在主人心中,都將是天底下最可愛的狗兒。

沒有不可愛的狗兒,只有不努力的主人。

對於寶貝狗協會的優質成犬認養計畫有興趣者,可以加入他們的粉絲專頁,瞭解更多關於領養成犬的好處。尤其是這群天天接受訓練師薰陶的寶貝狗,肯定個個都是天底下最可愛的狗勾啊!


可愛狗狗的條件

http://www.dogactually.net/blog/2012/10/post-284.html

作者:史嶋桂

日期:2012年10月5日

對飼主來說,真正可愛的狗兒,究竟是怎樣的狗兒?是外表可愛的狗兒?或是親近自己的狗兒?還是乖乖聽主人話的狗兒?或是其他?

我經常思考這個問題。因為如果是飼主真的覺得很可愛的狗兒,真的很重要的狗兒,就算多少有些問題,我想他們也絕對不會棄養,或丟棄狗兒。

我之所以會這麼想,或許是因為老家曾多次認養那些被人丟棄或棄養的狗兒。很可悲的是,即便是現今日本,仍有許多飼主以搬家或離婚等理由,將狗兒送進收容所。日本的收容所,很可惜並非狗兒終生飼養院。被送進那裡的狗兒,有一定比例被施以安樂死……

從我還沒出生的時候,祖父就開始不斷收留在日美軍文官棄置日本的狗兒。他所收留的狗兒,當然只聽得懂英語,所以祖父和我就用日語重新訓練,或替牠們尋找新主人,或是留下來自己飼養。若是退役軍犬,光是認養有時就得付兩千美圓的費用。因為持續做這件事情,祖父失去了大半資產;可是,對於大戰中曾經與軍犬共事過的祖父,能夠多救援一隻軍犬這件事或許更加重要吧。

美軍文官一度大量棄置狗兒的理由之一,是因為立川的美軍基地歸還日本,文官大量返美之故。不過,還有另一個理由。該理由至今依舊存在。那就是在日美軍基地的文官生活,過度優渥所致。

截至目前為止,日本對在日美軍投入總數逾三兆日幣的「貼心預算」。正因如此,美軍文官在日本基地,即使是下士官也能分配到獨棟房屋。所以就飼養了憧憬的狗兒。然而,多數文官一旦返美,住宿舍就沒辦法養狗。所以,他們返美時,就會用「狗狗得了心絲蟲」這種藉口,把狗兒棄置日本。

處理美軍文官棄養犬問題到一段落之後,我曾經收養被丟棄在甲府深山,半野生化的紀州犬家族,也就是我在《棄犬布朗》這一系列文章裡數次提到的狗兒。布朗讓我瞭解到,日本犬這種原始犬種一旦被丟棄在荒郊野外,非常容易野生化;但相反的,日本犬對於自己認定的飼主,會展現一種極為深刻的情感。

我的救援經驗,應該是比較特殊的例子。那麼在日本,棄養是基於什麼原因呢?以我居住的東京為例,有多少狗兒,基於何種理由被丟棄,或是被帶到收容所棄養?

根據收容所公開的統計資料,東京都的例子如下所示:

以下是 2010 年度的收容狀況。

所有者交付.........................成犬229.....幼犬0
拾獲者交付.........................成犬696.....幼犬8
救援及收容.........................成犬270.....幼犬1
負傷動物收容.....................成犬47.......幼犬0
流浪犬驅除.........................成犬0.........幼犬0
狂犬病檢查申請.................成犬0.........幼犬0

合計.....................................成犬1,242..幼犬9

過去有許多無良繁殖業者將賣不掉的幼犬大量送到收容所的案例,但最近多是因為飼主「沒辦法繼續飼養」,主動將中型犬以上的成犬,尤其是公狗帶到收容所棄養的案例。幼犬很可愛,拾獲者決定接手飼養的案例較多,所以交付的數量就少了吧。

順道一提,我現在飼養的傑克羅素㹴(JRT),有著跟牠可愛模樣難以連結的凶暴性和高飼養難度,所以在血統登錄犬之中,一度是棄養數最多的犬種。

然而,例如拉不拉多或黃金獵犬這種本來應該很容易飼養的大型犬,如今卻有許多飼主帶著公狗來棄養。也許就是認定牠們是溫和的犬種,許多飼主就隨便飼養這些大型犬,沒有好好訓練所致。

換成了我,實在做不出飼養拉拉或黃金卻不訓練這麼浪費的事啊。好好訓練的話,牠們可以成為非常棒的家庭犬;相反的,如果不做任何訓練,就會變成終生調皮搗蛋、吵吵鬧鬧,教人拿牠沒轍的狗兒。

我在 dog actually 發表的《傑克羅素㹴飼育奮鬥記》這一系列文章,關於飼養狗兒的問答留言,就超過兩千則。內容多半是關於傑克羅素㹴的飼養問題,我非常清楚那些被傑克羅素㹴的可愛外貌吸引而飼養的飼主,吃了多少苦頭。對於所有提問,我都仔細思考後一一回覆,並且跟飼主們一起持續思索狗兒問題行為的對策。如果這些認真踏實的努力,對減少傑克羅素㹴的棄養數有棉薄助益,那我真的非常欣慰。

以下統計資料是東京都收容所在 2010 年對狗兒的處理狀況。

來所交還....................................................430
原地交還....................................................146
認養............................................................478
交付健康安全研究中心的檢體....................0
安樂死........................................................216

合計.........................................................1,270

來所交還和原地交還,是狗兒能夠回到原飼主身邊的最幸運案例,認養是在認養活動上替牠們找到新飼主,這也是免於安樂死的次幸運案例。狗兒合計數不一致,是因為其中包括了上一年度的狗兒。

不過,以 1981 年成犬 12,987 隻,幼犬 8,311 隻的收容數來看,2010 年成犬 1,242 隻,幼犬 9 隻這個數字,顯示出丟狗數和棄養數已經大幅降低。

然而,雖說跟過去相比有減少,依舊無法忽視 2010 年仍有 216 隻狗兒被安樂死的事實。

要讓狗兒的安樂死數目降至零,我們該怎麼做才好呢?

收容所的員工表示,近年來幼犬的安樂死數目,事實上可說是零。換言之,因為幼犬很可愛,極少被丟棄;縱使被丟棄,也很容易在認養活動上找到新飼主,所以幾乎沒有安樂死。

以下照片是我在義大利米蘭看見跟飼主在公園散步的拉不拉多犬。就連這般穩定、容易訓練的犬種,都有人因為不會教而棄養,實在教我吃驚。



東京都並未公開統計資料,不過環境省的資料庫可以找到飼主把狗兒送到收容所時所寫的理由。

飼主把狗兒送到收容所的理由如下:

.沒辦法照顧.不會教.飼主往生.飼主年邁.離婚.小孩過敏.小孩出生.孫子氣喘.因為住在公寓.因為搬家不再住獨棟建築.搬家的新社區禁止養狗

上述每個理由,乍看都像飼主無可奈何的決定,但也有一些不禁讓人質疑:這點程度的事情,就沒辦法養狗了嗎?

這些理由令我不得不認為,是因為飼主養狗前沒有好好思考:自己將來會變得如何?這隻狗兒將來會變成怎樣的狗兒?這是自己養得起的狗兒嗎?才招致棄養的結果。



上面照片中的狗兒是我在塞班島 CJ 飯店遇到的 CJ。牠是一隻有嚴重啃咬癖的救援狗,現在則成了飯店的吉祥物,天氣炎熱時就躺在飯店大廳休息,過著逍遙自在的生活。即便是救援犬,只要換一個環境,也有生活如此優雅的狗兒啊。

至於狗兒本身問題所致的棄養案例,其理由如下:

.認養來的成犬,不親人,甚至沒辦法餵食.跟家人不親.半夜吠叫.咬家人.打雷時會亂鬧.變得很凶.有啃咬癖.愛胡鬧.散步時不受控制.太安靜不會看家.整年都在脫逃.吠叫問題非常嚴重

站在長期飼養流浪犬或收容所狗兒的立場,上述理由怎麼看都不像是狗兒本身的問題。

狗兒的問題行為,多半是飼主飼養和對待方式的反射,因為飼主沒有好好訓練狗兒,沒有花時間進行社會化,總之是因為飼主的不當對待,才導致狗兒變得奇怪。

關於狗兒的問題行為,基於多年經驗,我認為光靠動物行為學的知識是不足以解決的。這件事說來話長,下次有機會再聊。

此外,對於那些被丟棄的狗兒,以及遭到棄養的狗兒,救援活動固然重要,不過我認為更要將重心放在前一個階段,也就是思考我們該做什麼,才能避免飼主走上棄養之路。

可愛的狗兒就不會被丟棄。如果是飼主疼在心坎裡的狗兒,縱使發生些許家庭問題,飼主為了繼續飼養,亦會全力以赴。所以,我建議飼主要不惜心力,親自訓練自己的狗兒。

我相信只要飼主親自訓練自己的狗兒,進行社會化,將牠們教導成乖巧聽話的狗兒,棄犬數量將會減少。

無論是長得多麼粗獷、多麼不好看的狗兒,只要飼主親自訓練,讓牠們變得乖巧聽話,我相信對飼主而言,那就是天底下最可愛的狗兒。

2012-12-18

散步的夥伴

散步的夥伴》這篇文章,是由旅居德國的日本人獸醫師京子アルシャー(Kyoko Alscher)所寫,她是 dog actually 的專欄作家,不定期發表一些動物行為和醫療文章。

我很喜歡《散步的夥伴》這篇文章,讓我思考一些核心問題。例如:「散步本來就是狗兒的附屬品,既然覺得跟狗兒散步很痛苦,又為什麼要養狗呢?」



又好比:「說不定那些覺得散步很無趣的人,單純是因為他們沒有夥伴,而對狗兒來說,我想也是同樣的道理吧。」

放開胸懷接觸戶外,不但可以滿足狗兒的好奇心,同樣的我們人類也從環境得到了「療癒」效果,但前提是我們必須跟夥伴一起去學習享受環境,而不是義務性地遛那隻狗而已。



希望您也能從以下譯文得到一些啟發,用不同的心態,跟夥伴分享戶外生活囉 ;-)

------------------------------

散步的夥伴

http://www.dogactually.net/blog/2012/10/post-289.html

作者:京子アルシャー(Kyoko Alscher)

日期:2012年10月2日

德國大文豪保羅.湯瑪斯.曼(Paul Thomas Mann),一九一八年以他自己和愛犬 Bashan 為題材撰寫《主人與狗》(Herr und Hund),作品中表明跟狗兒散步,在他的日常生活裡占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對湯瑪斯.曼來說,每天跟狗兒散步,絕非無聊的例行工作。他認為散步是人與狗的對話,是可以解放每天為寫作糾結的思緒,凝視地平線,重拾事物分辨力的機會。

我家狗兒跟我的散步,亦有相通之處。離開工作崗位,接觸戶外空氣,轉換思緒跟狗兒一起散步,異於紙上談兵的現實世界在眼前展開,頓時喚醒了身體感覺。大陽的明亮和溫暖,樹木的鮮綠和沙沙聲,以及夜晚的寧靜,身體感覺著四周環境,淤積阻塞的能量開始在體內循環。

世人總習慣向狗兒尋求「療癒」,但我認為,療癒的來源並非狗兒本身,而是狗兒所帶給我們的那個環境,發揮了療效。換言之,狗兒只是我們逃避日常生活壓力的一個契機,如果因為那個逃避,人們得以保持精神健全,那麼狗兒的社會貢獻可說是非常之大吧。

然而,原本只是利用散步這個名目鼓勵主人跟狗兒一起走向戶外,不知何時卻淪為主人的負擔。無論天氣好壞都必須執行的散步日課,義務不斷膨脹,加上厭倦於每天相同的散步路線,終於開始感到麻煩。

對於開心嗅聞的狗兒,主人拉扯牽繩催促,邊看手錶邊挑捷徑走,明明是跟狗兒一起走,談話的對象卻不是狗兒,而是手機的另一端……等等,街上的散步總是匆匆忙忙,更談不上什麼療效。說到邊遛狗邊講手機這件事,雖然主人是牽著狗兒走在相同道路上,但周圍的環境、人群,乃至於自己狗兒的訊號都被遮蔽,難得的散步就這麼浪費了。

事實上,讓散步變得無聊的始作俑者,正是主人自己。被那種主人牽著,天天在家附近的兩條街來回走,這種散步對狗兒來說亦很無趣。散步本來就是狗兒的附屬品,既然覺得跟狗兒散步很痛苦,又為什麼要養狗呢?主人自己花了大筆時間去做那些自己覺得開心的事,狗兒滿心期待的散步卻被說是負擔,實在教人非常同情狗兒啊。

越年輕、精力越旺盛的狗兒,其主人也必須擁有同等的精力和冒險心,但狗兒的精力和冒險心往往大於人類,而人類又往往很容易輕視這件事。對狗兒來說,散步並非只是走路而已。更何況一步一步直直走的散步,對狗兒來說甚至稱不上運動,一步一步直直走就覺得運動過的只有主人而已。如果重新仔細思考,您應該不是為了那種無趣的散步,選擇跟狗兒一起生活的吧?

為了滿足狗兒的好奇心,同時達到解放主人心靈效果的高品質散步,我是散步不帶手機主義者(或者該說,我也沒靈巧到可以一邊講手機,一邊進行與狗兒對話的散步)。散步路線也盡可能多樣化,四面八方到處走。接近十字路口時,狗兒就會回頭看我,詢問該往右或往左,如果我的頭向右傾,狗兒就會向右走。儘管沒有語言,但其中有狗兒與我的對話,不知何時我們之間產生了一種默契。

不是靠牽繩,而是憑信賴這種看不見的線頭連繫,這種狗兒稱為「夥伴」再適合不過了吧。集中精神工作數小時之後,被夥伴用鼻子輕輕一頂,彷彿聽見夥伴在問:「差不多該走了吧?」甚至覺得牠看穿了我的疲憊。

天天散步,雖然沒有發生什麼非常特別或是連續劇般的情節,但少了夥伴的散步,相較之下就變得乏味至極。說不定那些覺得散步很無趣的人,單純是因為他們沒有夥伴,而對狗兒來說,我想也是同樣的道理吧。

2012-12-13

危害狗兒健康的塑膠玩具

請小心可能危害狗兒健康的塑膠玩具

http://www.dogactually.net/blog/2012/12/post-323.html

作者:The dog actually Times

日期:2012年12月12日

時序進入十二月,城市頓時盪漾在聖誕佳節的氛圍中。諸如:豪華大餐、散步用品、防寒衣……等等,許多飼主開始尋找取悅愛犬的聖誕節禮物。人氣最旺的禮物莫過於犬用玩具,不過,德州理工大学實驗發現,塑膠製的拾回訓練傀儡含有大量有害物質。


(圖片來源:Xanboozled

所謂的有害物質,乃是指塑料(Plastic)或乙烯(Vinyl)合成時使用的雙酚 A (BPA)和鄰苯二甲酸酯(Phthalates)。兩者都是可能影響健康的內分泌干擾素,也就是所謂的環境荷爾蒙。這些物質若是從商品溶出,對成人的影響或許沒那麼大,但是對胎兒及幼童仍有安全上的疑慮。所以,世界各國開始嚴加限制這類物質的使用。

研究人員準備了三種拾回訓練傀儡,包括:狗兒啃咬使用中的商品、全新商品,以及一個月沒玩過的商品。將它們浸泡在裝有人工唾液的容器內,分別測量單純浸泡期間和進行類似狗兒啃咬動作期間的雙酚 A 和鄰苯二甲酸酯溶出量。結果顯示,啃咬動作期間的溶出量比單純浸泡期間來得多。此外,三種拾回訓練傀儡中,溶出量最多者則是狗兒啃咬使用中的商品。

研究人員也對一般市售寵物玩具進行調查,發現它們的雙酚 A 和鄰苯二甲酸酯溶出量比拾回訓練用玩具來得低。然而,他們也發現市售寵物玩具可能含有其他有害健康的內分泌干擾素等危險物質。

此外,過去的研究曾經發現,狗兒血液和尿液驗出的數種鄰苯二甲酸酯,是人類平均值的 1.1~4.5倍。

關於雙酚 A 和鄰苯二甲酸酯的研究,主要是以人類或老鼠為對象,發現它們與生殖器官發育不全、不孕、癌症等疾病有關聯性。然而,包括這些物質在內的環境荷爾蒙,目前幾乎沒有人進行以犬類為對象的研究,實際調查寵物接觸環境荷爾蒙對健康有何影響。因為狗用品裡有非常多的塑料或乙烯製品,其中溶出的物質對狗兒身體會造成哪些影響,將是今後的重要研究課題。

狗兒會將玩具放入口中持續不斷地啃咬。啃咬行為有助狗兒排解壓力,但如果玩具本身含有有害物質,反而潛藏著讓狗兒置身壓力狀態的危機。對於狗兒激烈啃咬的物品,或是反覆使用頻率高的物品,飼主應該盡量選擇有無毒認證的玩具。

2012-12-12

刻板行為之追逐尾巴

上一篇《日本寵物行為治療訪談文》提到刻板行為——狗兒重複出現特定動作的精神疾病,本篇繼續介紹一些刻板行為及其治療的日本實例吧。

在受限制的飼養環境及飼養條件下,重複無目的動作的刻板行為,諸如:追逐尾巴、咬蒼蠅、舔屁股毛、異常發聲、啃毛,以及肢端舔舐皮膚炎等等,就稱為刻板症(或稱常同動作障礙;Stereotypic Movement Disorder)。動物的刻板症,跟人類的強迫症在本質上是相同的。

以追逐尾巴為例,日本愛犬行動診療所的《殘害身體、單調地重複相同行為之問題[刻板症]》一文將之分為以下不同情況。

一、遊戲

狗兒追逐尾巴的原因很多,例如追逐尾巴的遊戲行為,此乃正常行為。



二、基於糾葛的轉移行為

下圖是連續開閃光燈拍攝時捕捉到的追尾行為。它跟遊戲的追尾行為不同,狗兒回轉速度極快,圈數亦多。若考量狗兒可能不知如何回應閃光燈這個新刺激,可以說是「轉移行為」。



三、尋求注意力

下圖的貴賓犬,追逐尾巴激烈旋轉。牠跟其他狗兒一起待在犬舍時,幾乎很少出現追尾行為,但跟人類相處時,就會非常激烈且高頻率地旋轉。有人類在旁邊才出現,故可稱為「尋求注意力的行為」。這隻貴賓無論何時都想爬到人類的大腿上。



四、刻板行為

在壓力或內心糾葛下發生的轉移行為,因為某種「獎勵」持續強化,最後該行為固定下來,開始反覆,就變成刻板行為。此外,刻板行為會越來越難控制。

下圖是日本 SOGA 動物醫院的案例。這隻臘腸犬從數星期以前就開始頻頻出現追逐尾巴、啃尾巴毛的行為。某天早上,飼主起床發現地板有大量血跡,狗兒的尾巴好像變短了……

原來這隻臘腸犬竟把自己的尾巴給吃了下去,就醫時尾巴只剩一半,骨頭外露。考量日後健康,只好進行斷尾手術。照片是術後一星期的狀態。



這種追逐尾巴的刻板行為,並非沒了尾巴就能解決問題,必須進行長期的治療和飼養管理。治療方向和舔舐皮膚炎類似。如果狗兒不停殘害自己的尾巴,飼主必須讓牠戴伊莉莎白頭套,防止狗兒咬傷自己。同時,對外傷進行治療。至於刻板行為本身,則需要同時採用行為修正法和藥物療法。

殘害身體、單調地重複相同行為之問題[刻板症]》一文介紹了許多刻板症的治療案例,以下挑選其中「啃尾巴毛」一例進行摘譯。

該案例的治療對象是收容所的米克斯母犬,已結紮,估計兩歲,對人恐懼,對收容所照顧自己的特定人士則會顯露親近之意。二○一一年一月初的某個晚上,米克斯母犬開始出現啃尾巴毛的行為。日本新年期間收容所人力不足,狗兒運動量不夠,同時固定照顧牠的人也不在。



日本德島縣動物愛護管理中心的散步分為早晚兩次,米克斯母犬住在犬舍,看起來十分無聊的樣子。一般認為,刻板症與壓力和沮喪有關。



二○一一年二月五日至七月三十日為止的這段期間,日本愛犬行動診療所嘗試併用行為和藥物療法。

例如增加運動量,讓米克斯母犬跟牠喜歡的狗兒進行團體散步。跟感情融洽的狗兒相處,也有助減輕患犬的不安和壓力。



增加米克斯母犬在戶外開心遊戲的次數。



除了上述行為治療,藥物療法則使用諾華的 Clomicalm 錠(Clomipramine hydrochloride) 和武田的 Constant 錠(Alprazolam)。Clomicalm 先分別投予:1mg/kg POq 12h×2wk、2mg/kg POq 12h×2wk、3mg/kg POq 12h×4wk。之後劑量減為 1mg/kg POq 12h,持續投藥約四個月。減量時開始併用 Constant,傍晚時段投予 0.8mg POq 24h,持續約四個月。

Clomicalm 藥效的發現時期(投藥後約一個月),動物本來該有的行為——吃草和在臭味處翻滾的頻率增加,可觀察到狗兒出現一些放鬆行為。持續投藥四個月之後,啃尾巴毛的行為消失了。

米克斯母犬開始長出新尾毛的一個月後。



該案例為了減輕米克斯母犬的不安和壓力,嘗試增加牠與其他狗兒散步及遊戲的機會。這個方法雖然成功,但後來跟牠感情融洽,一起行動的兩隻狗兒被認養之後,即使是在 Clomicalm 持續投藥的期間,米克斯母犬仍舊再次出現啃尾巴毛的刻板行為。彼此關係變親密的兩隻狗兒消失,可能是再度發生刻板行為的導火線。又或者是藥物劑量從 2mg/kg POq 12h 減為 1mg/kg POq 12h 所致,其原因不得而知。

再度發生刻板行為之後,米克斯母犬除了尾巴毛,甚至開始啃大腿後方的毛。讓牠跟相處融洽的狗兒一起行動,對減輕不安來說非常有效,可是關係太過黏膩的話,一旦失去,就可能出現反效果。該案例因為症狀改善沒多久就失去同伴,導致行為修正失敗。



愛犬行動診療所也解釋,之所以在刻板症的選擇藥物 Clomicalm 之外併用抗焦慮藥物 Alprazolam,是因為米克斯母犬在半夜不斷反覆啃毛,想藉由 Alprazolam 的抗焦慮和催眠作用,制止這個半夜啃咬行為。也因此,兩種藥物各自的治療效果,就無從得知了。

從二○一一年二月五日開始投 Clomicalm,持續投藥約六個月,肝腎功能及心跳數沒有顯著變化,也沒有出現類似副作用的症狀。體重則些微上升。



今年七月,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的研究人員在「PLOS ONE」發表了《環境因素對狗兒強迫追尾之影響》一文。研究人員針對:牛頭梗(Bull Terrier)、迷你牛頭梗(Miniture Bull Terrier)、德國牧羊犬(German Shepherd)、斯塔福郡鬥牛梗(Staffordshire Bull Terrier)等四個犬種的三百六十八隻狗兒的飼主,進行問卷調查,分析追尾行為與生活環境的關聯。

研究人員分析發現,除了正餐飲食,有另外服用維生素和礦物質保健品的狗兒,追逐尾巴的頻率比沒有服用的狗兒少。這在人類強迫症上也觀察到相同情況。不過,研究人員不曉得為何適當攝取維生素和礦物質能夠減少追尾行為發生,這是他們今後的研究課題。

此外,過早與母犬分離,未接受母犬充分照顧的幼犬,將來比較容易出現追尾行為。這是第一次有研究發現刻板行為與母犬照顧的關聯性。同時,比起不追逐尾巴的狗兒,追尾犬相對比較內向,害怕巨大聲響,也較不具攻擊性。

該篇研究內容頗長,我的英文程度不夠好,有興趣的請自行研讀原文囉,啾咪。

------------------------------

資料來源

日本寵物行為治療訪談文

前陣子看到《AERA》週刊的一則報導,提到日本患有精神疾病的狗兒,這幾年有明顯增加之勢。日本近二十年才開始有了所謂的寵物精神疾病治療。這幾年的就診數增加,獸醫師武內由加里認為一方面是由於飼養於室內的情況增加,寵物與人類的距離變近,成為比較容易發生刻板行為(或稱常同動作障礙;Stereotypic Movement Disorder)、分離焦慮等等的環境,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網路普及,飼主變得比以前更容易察覺寵物的異狀。

所謂的刻板行為,乃是指狗兒不停做出特定的重複動作,例如:追逐自己的尾巴、咬尾巴、持續舔腳等等。其發作原因包括:無聊、壓力、不安、環境變化等等精神因素。

人類精神科醫師和田秀樹則認為,狗兒的大腦皮質的控制力比人類來得弱,心情或許更容易受到神經傳導物質左右。所以,狗兒一方面比人類容易得到精神疾病,另一方面對藥物的反應也比人類來得好。換句話說,狗兒有可能比人類更容易得到憂鬱症。例如飼主過世之後,狗兒出現憂鬱症狀的例子,也可說是狗兒比人類更敏感的證據。

寵物精神疾病的治療,或是寵物行為治療,在一般飼主間的普及度似乎還不高。以下試將獸醫師武內由加里的訪談《關於動物行為治療,您知道嗎?》譯為中文,簡單瞭解一下行為治療和訓練師的分別。


關於動物行為治療,您知道嗎?

http://www.dogactually.net/blog/2010/07/post-86cc.html

作者:尾形聡子

日期:2010年7月10日

不少飼主為了愛犬的問題行為頭疼不已,包括:攻擊行為、吠叫、分離焦慮等等。遇到這類情況,大家應該會閱讀訓練書籍、上網搜尋資料、尋求訓練師的協助等等。不過,解決問題行為的方法不止這些,您知道獸醫師亦有進行所謂的「寵物行為治療」嗎?一般飼主或許不太瞭解那是什麼,前陣子東京大學農學院的公開座談會,剛好舉行了以「令人煩惱的寵物行為治療」為題的演講。主講者是東京大學獸醫動物行為學研究室的武內由加里副教授。武內副教授在東京大學附屬動物醫療中心行為診療科設有犬貓行為門診。

診療的問題行為是哪些呢?

「事實上,海外的行為學者們也沒有明確的定義。有些人將對人類生活造成問題者稱為問題行為,也有些人會加上那些動物本身受到傷害的行為。」

儘管問題行為目前在動物行為學專家間尚未有標準定義,但具體而言,以下行為被視為問題行為。

  • 超出動物本來該有的行為範疇(飲食、排泄等本能行為)
  • 雖然屬於動物本來該有的行為範疇,但程度超出正常水準(過多或過少,例如過食或拒食等)
  • 雖然沒有超出正常水準,但與人類社會不協調。

「上述第三點是最常見的問題行為。例如陌生人來訪,狗兒會吠叫。狗兒對可疑人士吠叫是理所當然的行為。可是,如果每次郵差或宅急便來都激烈吠叫,尤其是住在社區,就會影響到鄰居,而被認定是問題行為,前來就診。我的行為門診,各位可以把它想成類似人類的精神科醫師。犬貓不通人語,所以可以想成針對語言能力尚未成熟的幼兒進行診療的精神科醫師吧。」

協助解決問題行為的訓練師和獸醫師有何不同?

「經常有人問我,行為治療和訓練師有何不同?事實上,兩者亦有重疊之處,但訓練師是從幼犬時期看著狗兒成長,教導狗兒做正確行為的老師。相較之下,我們獸醫師則是在發現問題行為之後,基於醫師的立場,使用藥物等等加以應對。」

武內副教授的門診案例,聽說幾乎都是對人類的攻擊行為。其他亦有分離焦慮、吠叫、亂大小便等問題,不過這些五花八門的問題行為,聽說都是在精神和肉體趨近成熟的一歲左右出現。

問題行為的治療流程

專門治療問題行為的獸醫師數量,日本目前還不多。不但個人開業的獸醫師很少,就連附設有動物醫院的大學,也只有東大、酪農學園大學、日本獸醫生命科學大學三間有行為門診。

「基本上,我們的動物醫療中心只接受從地方醫院轉診來的病例,但由於能夠治療問題行為的醫院有限,所以也接受飼主自行就醫。」

無論是轉診或自行就醫,若是因為問題行為前來求診,醫師首先會請飼主填寫相關問卷。接著,請飼主和狗兒一同進行諮詢,做必要的醫學檢查。最後,診斷引起問題行為的原因,並具體說明將進行何種治療,跟飼主一起展開治療。實際的行為治療方法有三,包括:以行為治療為中心的行為修正法(基於動物學習理論所設計的操作制約和系統減敏法等等)、醫學療法(結紮、截斷犬齒等等),以及藥物療法,醫師將依症狀決定適合的治療方法。順道一提,關於藥物療法,目前日本在問題行為的治療上,針對不安引起的問題行為,只有一種認可藥物,對於攻擊問題行為,至今未有認可的處方藥。

攻擊行為不只一種

因為問題行為前來求診的病例,以攻擊行為最多。即便都是攻擊行為,但理由各有不同,可分類如下:

  • 自我主張性攻擊行為(包括優位性攻擊行為在內)
  • 領域性攻擊行為
  • 恐懼性攻擊行為
  • 同類間攻擊行為
  • 捕食性攻擊行為
  • 疼痛性攻擊行為
  • 突發性攻擊行為(原因不明者)

針對導致棄養的可能原因——對飼主的攻擊行為(自我主張性攻擊行為),武內副教授繼續解釋道:

「自我主張性攻擊行為其實是我自創的字眼,並非通用的專有名詞。所謂的自我主張性攻擊行為,是狗兒為了堅持其主張所展現的攻擊行為。透過攻擊行為令對方畏懼,讓自己不必再被迫承受那些厭惡的事情,這個在學習理論上稱為『負增強』的過程,將導致攻擊行為越來越嚴重。」

對於這類狗兒攻擊行為,動物行為學者亦曾使用過諸如:優位性攻擊行為、支配性攻擊行為、艾爾發老大症候群等等的專有名詞,可是約莫從五年前起,大家逐漸停止使用,其原因為何呢?

「優位性攻擊行為這個字眼,是用於狗兒想要成為家中最高位者,而攻擊家人的行為。狗兒的祖先是狼,狼是群體生活的動物。所有的狼絕對服從於集團裡最強的那隻狼。因為那隻最強的狼就叫做『艾爾發老大』,所以狗兒想要成為家中最高位者所進行的攻擊行為,就稱為『艾爾發老大症候群』。可是,越來越多人認為狗兒之所以對家人出現攻擊行為,並不是像狼那樣想要成為艾爾發老大,因此大家就不再使用這個字眼了。」

對飼主的攻擊行為(自我主張性攻擊行為),其原因可能包括:犬種的遺傳基因、受睾丸素這種男性荷爾蒙影響的公狗、個體的天生性格、飼主欠缺領導性等等。治療方法則包括:公狗結紮,進行改善人犬關係的訓練、迴避那些引發攻擊行為的情境以避免導致負增強、以忽視這種社會性懲罰取代體罰等等。

飼主不必當老大,改當領袖吧

「飼主不必成為狗兒的老大。話雖如此,我認為亦不能失去領袖性。」

老大和領袖,它們聽起來都給人「最偉大」的印象。以下引用 哈利.高登.塞爾弗里奇(Harry Gordon Selfridge)的言論,加上武內副教授的看法來解釋兩者差異:

  • 老大令人不安、領袖得人信賴。
  • 老大知道該怎麼做,領袖則示範該怎麼做。
  • 老大憑權力,領袖靠協力。
  • 老大惹人怒,領袖激勵人心。

各位聽了,是否有「原來如此!!」的感覺呢?狗兒需要的確實不是老大,而是領袖。一想到這個道理或許也適用於我們人類社會,就不禁覺得狗兒和人類還真是具有相似社會感覺的生物啊。

武內副教授希望飼主成為狗兒的好領袖。同時,對問題行為有一定程度的知識,預防愛犬發生問題行為,不要忽略任何微小的問題行為。

「無論如何,我認為問題行為最重要的是防患於未然。所以,我們會建議飼主選擇符合自身生活模式的伴侶動物。此外,在幼犬時期就讓牠習慣各種不同的刺激,充分進行社會化,參加幼犬訓練課程亦可預防問題行為的發生。透過使用獎勵的訓練,建立更好的人犬關係也很重要。尚未建立良好人犬關係前,請勿模仿母犬握住狗兒的嘴部、逼牠做出服從姿勢、進行體罰。在建立良好人犬關係前做出這些行為,一如前述,就變成對狗兒主張您是老大,而不是領袖了。」

「成為好領袖吧!」武內副教授如是說。對狗兒來說,如果飼主是個好領袖,那或許就能預防許多問題行為了吧。下回將針對動物行為治療和問題行為,再介紹更多武內副教授的訪談內容。

2012-05-30

小動物行為問題與處理③

二○一二年三月十七日下午的主題是「犬的分離性焦慮、害怕與恐慌」。進入主題前,John Rogerson 先開放現場提問,其中一題由閉娃互助會的成員問道:「台灣有許多家庭飼養兩隻以上的狗伴侶,請問 Mr. John Rogerson 對多犬教育有何建議呢?」

John Rogerson 說,二十年前,英國只有 1%~2% 的家庭同時飼養兩隻以上的狗兒,但如今,則有 37% 屬於多犬家庭。他認為同時飼養兩隻以上的狗兒,90% 以上會產生攻擊性的問題,狗數越多,攻擊問題也越多,難以避免;相較之下,飼養一隻狗兒的家庭則比較沒有這方面的困擾。

當狗兒與狗兒相處的時間多於牠們與主人相處的時間,狗兒自然比較熟悉狗語,較不熟悉人語。John Rogerson 表示,如果他從收容所領養了一隻狗兒,他首先會將這隻狗兒與家中其他狗兒隔離,只讓牠接觸自己和其他人類,期間至少三個月。當然,一般飼主可能無法如此,所以他多半會建議主人,花兩倍的時間在新狗兒身上,讓牠更瞭解你的語言。

現場提問結束後,就進入下午的第一個主題,也是我個人最有興趣的——分離問題(Separation Problems)。

John Rogerson 語重心長地說,分離問題乃是導致飼主棄養的首要原因,它的症狀可能包括:吠叫(Barking)、挖掘(Digging)、狂嗥(Howling)、哀鳴(Whining)、啃咬(Chewing)、占地盤(Territorial Marking)、亂大小便(Elimination)等等。

事實上,我們一般所謂的分離焦慮,只是分離問題的其中一種類型呢。John Rogerson 這天花了很多時間一一介紹六種基於不同原因的分離問題,及其詳細症狀。

一、尋求注意力型(Attention Seeking)

飼主外出時, 這類尋求注意力的啃咬行為將更加嚴重。破壞,乃是一種後天習得行為。John Rogerson 建議飼主在幼犬階段,即給予狗兒各種不同的玩具。如果沒有時常給予新玩具,幼犬可能會去自行開發,例如:咬拖鞋。幼犬一咬拖鞋,飼主通常會趕來喝止,牠便認定咬拖鞋這種破壞行為,會讓飼主跟自己玩。如此這般,幼犬透過啃咬各種不同的東西,來測試飼主的反應,看對方是否會因此注意到自己。

注意力包括三種型式:跟我說話、看看我、摸摸我。而且,即便是不好的注意力,例如斥喝,對狗兒來說,也總比沒有注意力來得好。

渴望飼主注意力的狗兒,會啃咬各種不同物品。破壞行為發生在飼主離家後的三十分鐘內,每件物品的破壞時間則為五分鐘。飼主不在時,狗兒若出現這類吠叫、破壞,其實並非一般所謂的分離焦慮症,因為這種尋求注意力的狗兒,乃是「有自信地操控」!牠深信這麼做,主人就會回來。

二、缺乏安全感型(Insecurity)

缺乏安全感的分離問題,有時亦稱為「獨自在家症候群」(Alone At Home Syndrome)。啃咬行為只在飼主外出時發生。換言之,飼主在家就沒事,即便跟狗兒在不同房間也無所謂。

飼主外出時,如果將狗兒限制在一個範圍內,也可能安然無事。相反的,如果讓狗兒在家裡趴趴走,問題有可能更為嚴重。因為這麼一來,牠將可以逐一檢查每個房間,100% 確定飼主不在。

缺乏安全感的狗兒,其啃咬物通常是飼主的私人物品,例如:內衣褲。此外,牠也可能會在椅腳做記號。這類型分離問題的狗兒,主人在家時會比較有自信。

三、無聊型(Boredom)

無聊造成的分離問題,如果發生在工作犬身上,情況通常會比較嚴重。大腦缺乏刺激的話,狗兒可能會出現吠叫或啃咬等行為。

這類狗兒的啃咬物,通常是非私人物品,例如:紙箱、電線、地毯等單一特定物。且狗兒會持續啃咬相同的物品,例如:地毯的 A 角和 B 角。因為不是每次飼主外出都會發生,所以比較難預測問題行為何時會發生。

四、分離焦慮型(Separation Anxiety)

分離焦慮型的狗兒,多半缺乏自信。這在收容所領養的狗兒身上較為常見,因為牠曾經看過飼主離開後就不再回來。如果飼主領養狗兒的原因是可憐牠,將更容易養出有分離焦慮問題的狗兒。因為飼主極有可能過度保護狗兒,例如:二十四小時陪伴、餵食過量或過好的食物。

分離焦慮型的狗兒,通常是跟飼主同房或一起睡,情況嚴重者,甚至可能連飼主如廁都不願分開。John Rogerson 說,如果狗兒可以獨自睡覺,牠就不會有分離焦慮。

飼主離家後的十五分鐘內,分離焦慮型的狗兒會開始啃咬飼主的私人物品,有時也可能會亂大小便。換言之,如果我們可以讓狗兒在前十五分鐘內很平靜,問題便能解決。如果主人因此捨不得出門,只會讓問題更糟。此外,飼主返家後,有時狗兒仍然感受到壓力,而出現過度依賴飼主的情況。

因為過度緊張,飼主外出時,這類型的狗兒可能會喝很多水,最後因為力竭而趴著休息。所以,飼主返家後,可以觀察水碗裡的水是否異常減少,或水滴得到處都是,藉此判斷狗兒是否有分離焦慮的問題。

五、害怕型(Fear)

害怕造成的分離問題,狗兒可能出現挖掘行為。另外,例如:打雷時,有些狗兒認為是建築屋頂在作怪,所以反而會試圖逃家。這類問題不是每次都會發生,所以 John Rogerson 通常會建議飼主錄影,找出造成狗兒害怕的原因。

六、挫折型(Frustration)

挫折造成的分離問題,通常在飼主前腳一踏出家門就立刻發生,但持續時間非常短暫,狗兒發洩完就沒事了。挫折型的狗兒,可能會在飼主離去的位置(玄關),出現吠叫或啃咬的行為。

介紹完六大類型分離問題,John Rogerson 告訴現場學生,他製作過一份有十一個問題的問卷,飼主只須回答 A 或 B,就能歸納出狗兒是屬於哪一類型的分離問題。他與動物醫院合作,將該問卷以及六種不同解決方案的傳單放置在候診室,供飼主免費索取。John Rogerson 希望各醫院、動保團體使用這份問卷,找出真正原因,解決分離問題,使飼主不必丟棄狗兒。然而,這個想法後來還是宣告失敗,因為飼主即使做完問卷,找出狗兒屬於哪一類型,他們仍會去拿其他類型的解決方案傳單,從中挑選自己喜歡或容易執行的解決方案。沒有對症下藥的結果,不但問題沒有解決,反倒使人犬更加困惑。

我想,這也是許多訓練師經常感嘆的困擾吧。縱使在課堂上做了詳盡的解說,終究無法控制學生返家後的作為。吸收不良的學生,很可能專撿那些自己喜歡的、自認為對的,或容易做的去執行,成果當然不盡理想。說起來,並不是方法出了問題,而是操作者沒有確實按照說明書的指示去做而已。

言歸正傳,以下是 John Rogerson 針對六大類型分離問題所提出的解決方案:

一、尋求注意力型的解決方案

  • 不要在狗兒啃咬拖鞋時有反應,給狗兒玩具,例如:一顆球,當狗兒去撿球時,就與狗兒玩。讓牠學習咬玩具,而不是拖鞋或家具。
  • 將狗兒與塞了起司的骨頭放在一個房間,隔著門傾聽,當狗兒一開始啃骨頭就打開房門,把骨頭收進冰箱。一天做十次,一星期做七十次。如此一來,狗兒學習到自己一咬骨頭,飼主就會出現,便樂於啃咬骨頭,而不是拖鞋或家具。此法亦非改變行為本身,而是轉移行為對象。
    (插題一下,當天聽講時,我其實對『開門,拿走骨頭』這個部分有些遲疑,畢竟狗兒除了從練習中學習到『啃骨頭,主人會回來』之外,牠也學習到『主人一出現,骨頭就會被搶走』,有可能因此出現資源保護行為(Resource Guarding)。換言之,這個方法固然可能解決飼主外出期間的啃咬問題,卻也因此產生其他新的問題。也許是由於時間不夠,John Rogerson 無法詳細說明如何安全地拿走骨頭且不產生副作用,但,我想用一個更高等級的獎勵跟狗兒交換,或許也是一個方式?只不過考量狗兒的體重,練習次數可能就無法達到一天十次這麼多了吧。)
  • 對出門過程進行減敏,例如:狗兒知道女主人一噴髮膠就代表要出門,女主人就每天噴十次髮膠,但不出門。
  • 不要讓狗兒在家趴趴走。

二、缺乏安全感型的解決方案

  • 對出門過程進行減敏。
  • 飼主外出時, 將狗兒限制在屋內特定範圍,例如:臥室。留一件飼主的舊衣物給臥室內的狗兒,關上房門,在門外側放置飼主的舊衣物,並播放有主人聲音的錄音帶,例如:整理房間時的錄音。

三、無聊型的解決方案

  • 飼主出門前一小時,增加狗兒身心兩方面的活動量,讓狗兒動動腦,使其疲憊。
  • 在屋內的安全地點撒些飼料,讓狗兒看家時可以玩尋寶遊戲,因為牠不知道哪個是最後的飼料,就會一直努力搜尋,沒時間無聊。
  • 給狗兒塞有起司的骨頭,讓牠有東西啃。
  • 噴灑避忌劑,防止狗兒啃咬家具(John Rogerson 認為最佳避忌劑是威士忌)。
  • 關籠,但 John Rogerson 提醒飼主,仍要讓狗兒在籠內有事情做。

四、分離焦慮型的解決方案:針對一般所謂的分離焦慮問題,John Rogerson 將其分為三個階段解決。

<第一階段>
  1. 飼主在家時,不要讓狗兒一直跟著自己。例如:飼主上廁所時,請關門,讓狗兒習慣在外等待。
  2. 對出門過程進行減敏,例如:噴髮膠十次、拿鑰匙十次等等,但沒有真的出門。
  3. 飼主要學會玩拼圖、數獨這類遊戲,一天玩一小時,減少對狗兒的關注。
  4. 如此練習一週,學習「心理上的分離」。
<第二階段>
  1. 將狗兒上牽,鎖在沙發左側,飼主坐在沙發右側。飼主玩拼圖或數獨,勿理會狗兒。
  2. 起初每次玩五分鐘,每天練習數次。
  3. 慢慢增加至每次玩十五分鐘。
  4. 如此練習一週,學習「物理上的分離」。
  5. 同時,也繼續對出門過程進行減敏。
<第三階段>
  1. 進入「視覺上的分離」,使用視覺屏障,例如:在飼主和狗兒之間放置屏風。
  2. 狗兒必須能夠聽見主人的聲音,例如:飼主正在打電話。
  3. 距離不必很遠,要讓狗兒聞得到飼主、聽得到飼主,但看不到也摸不到。
  4. 同時,也繼續對出門過程進行減敏。
  5. 最後,飼主真的出門。出門時,跟缺乏安全感的解決方案相同,請將狗兒限制在臥室等屋內特定範圍,在門外側放置飼主的舊衣物,並播放有主人聲音的錄音帶。

五、害怕型的解決方案

  • 對狗兒感到害怕的刺激物進行減敏。
  • 仿暗室環境,例如:在籠子外面罩一塊布,有時可以解決害怕造成的分離問題。
  • 如果是對聲音感到害怕,也可以考慮購買狗兒的飛行專用耳罩——Mutt Muffs

六、挫折型的解決方案

  • 飼主出門時間最好不固定,讓狗兒無法預測。
  • 出門前做些消耗體力的活動,例如:拾回。
  • 將餵食時間調整至飼主出門前。
  • 出門期間限制狗兒的活動範圍,不要讓牠靠近家門口。
  • 出門前將狗兒安置在看不見飼主的地點,不要讓牠得到主人離開的視覺線索。

導致飼主棄養的首要原因是「分離問題」,次要原因則是「定點大小便」。針對定點大小便的問題,John Rogerson 也提供了一些解決方案。首先,他向現場學生說明如何重新訓練狗兒定點大便:
  1. 會亂大便的狗兒,多半不願意在飼主面前如廁,因此,為了配合牠們的習慣,請設置一個有隱私的排便地點。

  2. 在該範圍內,放置一個狗兒之前經常在上面亂大便的材質。


  3. 請調整狗兒的飲食內容,更換成吸收量 85% 以上的優質飲食。意即飼主餵食 100g 的食物時,狗兒的糞便應該在 15g 以下,若超過 15g,則代表吸收量不佳。排泄物減少,代表排泄物的品質提升。
  4. 請調整狗兒的飲食份量,寵物飼料製造商的建議餵食量,多半大於狗兒平均一日所需。John Rogerson 也感慨地說,對於已結紮的狗兒,醫生通常會建議飼主增加運動量或減少餵食量,然而,飼主往往選擇少餵,卻不願帶牠們去運動。
  5. 請記錄狗兒的餵食時間,唯有餵食時間固定,排便時間才能固定。同時,也請記錄排便時間,一隻健康的成犬,一天排便約二~三次,以二次為最佳,超過三次,則可能有健康問題。如果狗兒的排便時間剛好都是主人不在家的時段,無法進行訓練,可以透過改變餵食時間,將狗兒的排便時間調整至主人在家時。
  6. 排便時間前一個小時,請將狗兒限制在牠不會排便的材質上,例如:沙發,或是上牽繩,讓牠不能隨意走動。
  7. 到了狗兒預定的排便時間,請帶牠到設置好的排便地點。在牠之前喜愛亂大便的材質上,抹一點糞便的味道,並在該材質的四周,以圓周方式放置小塊的零物,讓狗兒獨自待在該數十分鐘。狗兒繞圈吃零食的動作,將有助牠產生如廁欲望。狗兒順利排便後,可以讓牠自由活動,直到下次排便前的一小時。

  8. 請徹底清潔屋內狗兒亂大便的地方。John Rogerson 建議飼主不要浪費錢去購買專用去味劑,最好使用家裡慣用的洗衣精,加水稀釋,每週噴灑在狗兒亂大便的地方。狗兒聞出那是家裡熟悉的味道,自然就不會想去大便,也不會想去蓋尿占地盤。
  9. 以上述方式訓練四週之後,可慢慢將狗兒亂大便的如廁材質,變更為飼主想使用的如廁材質。
針對狗兒亂小便的問題,John Rogerson 則指出,我們必須先分辨:那是真的小便(大灘)?或是做記號(小灘)?

John Rogerson 提醒現場學生,無論如何,應該先帶狗兒去做健康檢查,確認牠的身體狀況。如果是分離問題導致狗兒短時間內大量飲水,可能需要調整牠的飲水量,例如:將水碗拿去冷凍,避免牠一次喝太多水,又或者可以使用冰塊。如果單純是定點小便失敗,則可以參考前述方法,重新訓練。

至於做記號行為,John Rogerson 解釋可能是為了吸引異性或警告入侵者。公狗可以聞出六英哩(約九點六公里)以外的發情母狗,並開始做記號。如果是為了吸引異性的做記號行為,結紮後四十八小時內可以解決。如果是警告入侵者,則需要提升狗兒的安全感,例如:關閉狗門,避免讓牠自由進出院子。因為這類有分離問題,不喜歡獨自看家的狗兒,會害怕外人入侵,讓牠自由進出反而會降低牠的安全感。

另外,John Rogerson 也提供一個防止狗兒做記號的小祕方——飼主出門前,請用一塊抹過狗兒肛門腺氣味的布,抹一下那些牠喜歡做記號的地方。牠在那些地方聞到自己的味道,就不會再重複做記號了。如果是貓咪,則可以拿磨擦過牠臉頰的布,去抹那些不希望牠噴尿(Spraying)的地方。

下午第二個主題——害怕與恐慌,由於時間所剩不多,John Rogerson 說得比較快,以下僅就我比較有印象的部分進行記錄囉。

John Rogerson 首先解釋害怕(Fear)和恐慌(Phobia)的不同。害怕,有助提高學習能力。害怕反應,是狗兒經過計算下的行動,藉以迴避和制止讓牠感到害怕的事物,有助化解自身危機。另一方面,恐慌反應,則是一個非理性且未經計算的行動,有時可能讓狗兒陷入更危險的情境。

當狗兒感受到壓力,牠可能出現的症狀包括:喘噓噓(Panting)、舔唇(Lip Licking)、打哈欠(Yawning)、搔抓(Scratching),又或者不停重複任何正常的行為。那麼,我們要如何分辨,該行為是否基於壓力呢?John Rogerson 表示,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移除壓力源,觀察狗兒的行為是否停止。

John Rogerson 特別強調,千萬不可試圖阻止狗兒的行為,那只會讓牠壓力更大而已。我們可以透過替代行為(Displacement Behaviours),分散牠的注意力,例如:對於第一次到教室上課的狗兒,在牠腿上綁一條繃帶,讓牠忙於拆解,將有助減輕壓力。如果要幫助狗兒真正克服壓力,John Rogerson 則建議運用習慣化(Habituation)或減敏(Desensitisation)。習慣化是持續刺激至狗兒無反應為止,適用於較輕微的害怕問題。減敏則是先給予極小的刺激曝露,狗兒習慣之後,再逐步增強,適用於中等程度的害怕問題。相關訓練實例,請參考前篇筆記《小動物行為問題與處理②》。

在沒有明顯動機的情況下,不停重複任何正常行為者,稱為刻板行為(Stereotypic Behaviour)。刻板行為有時具有傳染力,狗兒可能被其他有壓力的狗兒傳染,習得該行為。至於要如何分辨該行為是否為刻板行為,John Rogerson 說端看行為能否被中止,例如:拍手。能夠被中止者,就可以透過環境豐富化(Environmental Enrichment)來解決;然而,如果刻板行為無法被中止,就可能是強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Behaviours, OCD),需要藥物治療。

順道一提,有些刻板行為可能跟品種有關,例如:
  • 德國狼犬的追逐尾巴(Tail Chasing)
  • 杜賓犬的吸吮側身(Flank Sucking)
  • 英國鬥牛梗的旋轉(Spinning)
  • 比利時瑪利諾狼犬的自殘(Self-mutilation)
  • 喜樂蒂牧羊犬的吠叫(Barking)

針對狗兒在獸醫院候診室及訓練教室的壓力,John Rogerson 也分別提供五個減壓法:

一、如何減輕狗兒在獸醫院候診室的壓力
  1. 在幼犬需要醫療服務之前,就開始帶牠造訪獸醫院。
  2. 讓狗兒坐在汽車內等,不要讓牠待在候診室。
  3. 讓狗兒做些替代行為,例如:在牠腿上綁一條繃帶,讓牠忙於拆解,分散注意力。
  4. 讓飼主做些替代行為,例如:請飼主填寫表格,免得他一直注意狗兒,導致狗兒更緊張。
  5. 由與狗兒關係較不親密的家庭成員帶牠就醫。
二、如何減輕狗兒在訓練教室的壓力
  1. 給狗兒多一點的空間。
  2. 使用較為柔和的燈光。
  3. 降低室內噪音和回聲。
  4. 讓狗兒和飼主做些替代行為。
  5. 進行以獎勵為主的友善訓練。
John Rogerson 接著介紹五種解決害怕問題的方法,分別是:習慣化(Habituation)、減敏(Desensitisation)、反制約(Counter Conditioning)、洪水法(Flooding),以及藥物治療(Drug Intervention)。習慣化、減敏和反制約在前篇筆記《小動物行為問題與處理②》已有詳細說明,本篇不再贅述。至於洪水法,John Rogerson 現場播放了一段他在寶貝狗協會錄製的示範影片,影片中有一隻害怕雨傘的狗兒。John Rogerson 站在遠處,朝狗兒不停地開合雨傘,如此重複近一個小時,狗兒的反應從強烈吠叫,到最後疲憊趴下。

洪水法的主張是,由於腎上腺素和害怕反應有時間限制,理論上狗兒最終勢必會冷靜下來,瞭解其實沒什麼好怕的。話雖如此,在執行過程中,狗兒有可能因此心臟病發作!操作不夠嚴謹周全,也可能使得問題更糟!此外,被迫一直看著狗兒受苦,對飼主來說也是一種折磨。所以,John Rogerson 再三強調,洪水法絕對是下下策,除非找不到其他任何方法,否則他不會使用。

老實說,觀看這段洪水法的示範片時,我也是極不舒服的,如果訓練必須做到這樣相互折磨,我寧可選擇不養狗兒,讓彼此都好過啊。相較之下,另一段運用反制約來幫助狗兒克服害怕雨傘的示範片,就顯得友善合理多了。

反制約的影片中,寶貝狗協會成員先將收好的雨傘放置地上,在四周撒些食物,鼓勵狗兒靠近。狗兒習慣之後,成員改將雨傘握在手中,並繼續撒食物,鼓勵狗兒靠近。狗兒習慣之後,下一步則是打開雨傘,進行食物獎勵。最後階段,則由成員拿著打開的雨傘走來走去,同時進行食物獎勵。如此這般,透過食物獎勵,改變狗兒對雨傘的反應。

至於藥物治療,則必須由獸醫師執行。John Rogerson 說,因為藥物必須在狗兒害怕前投予,所以,害怕問題必須是可以預測的,例如:打雷,飼主可以事前查詢天氣預報。而對於這類聲音恐慌症,目前唯一通過認證的藥物是 Selgian。藥物治療可以幫助狗兒學習,藥廠也建議服用藥物的狗兒,最好同時配合行為治療。而除了藥物,安定背心(Thundershirt)有時也是一個不錯的輔助工具。

針對許多狗兒害怕的打雷,John Rogerson 也介紹他的五階段減敏法:

<第一階段>
  1. 不斷重複播放有打雷聲的錄音帶,雷聲頻率固定在每十秒鐘一次。
  2. 音量保持最小刺激程度,即狗兒有反應,但不至於害怕逃跑。
  3. 因為刺激非常小,狗兒大約一天後就可習慣,對該聲量不再有反應。
  4. 第二天,再稍微調高音量至狗兒出現反應,但不至於害怕逃跑的最小刺激程度。如此這般,不斷重複上述步驟,逐步增強錄音帶的音量。
  5. 請由狗兒的反應來決定音量大小,而不是人。
<第二階段>
  1. 將音箱放置在比狗兒高的位置,例如:天花板的空間。
  2. 音量請稍微調低一些,因為現在狗兒找不到出聲來源,錄音帶的打雷聲將顯得更逼真。
  3. 每天逐步調高一些音量。
<第三階段>
  1. 將錄音帶的打雷聲換成非固定頻率,間隔時間從五秒到十五分鐘不等。
  2. 一開始請稍微調低音量。
  3. 每天逐步調高一些音量。
<第四階段>
  1. 本階段不使用錄音帶,沒有聲音刺激。
  2. 調暗室內燈光,模擬雨天的陰暗情境。
  3. 加入白閃燈(White Strobe Light),模擬閃電。最初閃爍頻率採固定間隔,兩、三天之後,改為隨機閃爍。
<第五階段>
  1. 單獨使用負離子空氣清淨機,例如:Mountain Breeze Air Ioniser,改變空氣中的味道。
  2. 同時使用負離子空氣清淨機和雷聲錄音帶。
  3. 停用錄音帶,改為同時使用負離子空氣清淨機和白閃燈。
  4. 最後,將所有元素組合起來,同時使用負離子空氣清淨機、錄音帶和白閃燈。
  5. 請提供狗兒可以躲避的仿暗室環境,例如:在籠子外面罩一塊布。
  6. 地板裝設靜電接地。
John Rogerson 解釋道,狗兒是五感的動物,進行克服害怕打雷的減敏訓練,除了雷聲之外,每一個可能導致害怕的因素,都必須納入減敏內容,例如:調整室內燈光模擬陰雨天、使用白閃燈模擬閃電、利用負離子空氣清淨機來模擬雨天的空氣味道等等。

以上,就是三月十七日下午場的「犬的分離性焦慮、害怕與恐慌」,John Rogerson 的「小動物行為問題與處理」台大講座筆記至此終於完結囉(撒小花),最後,希望大家都能擁有幸福美滿的人犬生活唷~~

------------------------------

延伸閱讀:
小動物行為問題與處理①
小動物行為問題與處理②

2012-04-30

素人狗聚良性化白皮書

認識良性狗聚至今,也滿兩年了。

時光回溯至兩年前的二○一○年四月十七日,我帶板鼻參加 Vicki 老師舉行的「與狗有約——週六狂熱夜」,首次認識了良性狗聚。引述 Vicki 老師在新版與狗有約——三狗會裡對良性狗聚的介紹:
「放狗亂玩並不是良性狗聚,獲得良好的經驗才是社會化的要點。
邀請您來參加有秩序,在環境刺激控制之下的良性狗聚,讓您與愛犬有機會依照您家自己的步調慢慢進步。」
Vicki 老師指導學員們,如何在少量人狗環境下,進行優質社會化。每場良性狗聚皆有不同主題,或許是膽小犬大集合,或許是幼犬相見歡,或許是陪我吃晚餐……等等,不但狗兒在活動中獲得良好社交經驗,學員也在訓練師的指導下學習不同技巧。

參加了兩個月,對於這種小規模、有秩序的狗聚越發喜愛,真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啊。可惜 Vicki 老師的良性狗聚採不定期舉行,場次較少,於是乎,當時的我就動了念頭:「何不找些娃友定期舉辦小型狗聚,讓板鼻有品質較好的社交活動呢?」這,也就是咱們閉娃互助會的源起了。

準備了一個月左右吧,二○一○年七月三十一日,我們舉辦了第一場「素人良性狗聚」。

Vicki 老師的良性狗聚採學員專屬制,參加者必須上過響片課程。有了共同語言,老師才不必每遇到狀況就得從頭說起,只須稍加提點,學員就能適時反應。相較之下,當時咱們這群勇於嘗試的娃友,多半沒有接觸過正向訓練,狗聚辦起來自是格外不易。

往往現場狗兒一放開,逃命的逃命,糾纏的糾纏,主人的召回猶如耳邊風,娃友也掌握不住獎勵的正確時機。狗兒不受控制,主人更是難指揮,這一切,主要還是由於我們當時尚未真正建立狗聚共識,以及共同的訓練語言。

話雖如此,許多成員並未輕言放棄。近兩年來,一路跌跌撞撞,共同扶持,相互砥礪。上上星期天,我們舉行了二○一二年度的第十場閉娃狗聚。我回家一邊剪輯影片,一邊看著,內心感慨萬千。隨性,自在,卻又不失秩序。這,就是那些個我以前認識的娃兒和主人嗎?

以下,就是閉娃互助會今年第十場活動的紀錄片(照片在此)。這場的主題是「休息」,七人七犬隨意散開,主人請娃兒在墊子上或趴或坐,收收心,也順便玩玩無繩腳側隨行。



影片中的平平(英文註解:Ping-Ping)、牛奶糖(Caramel)、錢錢(Chien-Chien),當初參加活動時,都是屬於極度恐懼型的吉娃娃;但,第十場這天,牠們似乎都長大了。

平平(Ping-Ping)算是我們之中,比較晚參加閉娃互助會的。直到今年的前幾場聚會時,一有狗兒接近,牠仍會馬上彈開,寧可自己一個人坐在包包裡。我記得大雄狀況突飛猛進的時候,平媽還感嘆道:「不知平平何時也能如此。」



進步,總發生得讓人措手不及!或許是參加次數夠了(截至目前為止,平平今年已參加六場活動),又有了安定背心的加持,第十場這天,平平整個脫胎換骨,自在許多。大部分的時間都安穩地坐在馬麻身旁大啖零食,也不排斥小美女咪咪坐在一旁愛相隨~~

平媽住得遠,轉車到中正紀念堂得花上四、五十分鐘,家裡又有升學兒要顧。即便生活繁忙,她並沒有犧牲寵物伴侶——平平的休閒,趕不及參加活動的時候,也會帶牠到家附近跑跑。同時,平媽更報名響片課程,從頭學習正向訓練。要怎麼收穫,先怎麼栽,應該就是這個意思吧。



牛奶糖(Caramel),我陪牠上過兩次響片入門班,一次是 Vicki 老師的課,一次則是 Polo 拔的課。記得牠總是指令做一半就落跑,上課如此,狗聚亦然,總像個小衛星似的在外場繞啊繞。不過,第十場這天,無繩腳側倒是跟得挺好的,還開心地踢起了小正步哩。



奶糖麻也算是住得遠的,假日又常加班,但只要抽得出空,她總是不遠千里地扛著牛奶糖來社會化。不止扛牛奶糖,有時還扛七、八罐綠茶給大家呷涼ㄟ。

話說我們的聚會地點雖然在市中心,但不少成員都不是住附近,三重、土城、內湖等地都有。然而,他們還是願意為了這個比較適合閉娃的場地,風塵僕僕地搭車或騎車趕來,這般心思及毅力,著實令我敬佩!

第十場影片中的錢錢(Chien-Chien) ,牠馬麻養了三隻吉娃娃,分別是:紅寶大雄和錢錢,我們都稱她為紅寶麻。紅寶麻先帶大雄上了 Vicki 老師的響片入門班,後來再接再厲上了小魯媽的個人班。我記得到去年為止,錢錢還十分怕狗,而且是不小心被狗兒擦撞一下屁股,都會尖叫的那種怕。第十場這天,牠倒像個交際花似的滿場討摸摸,最後甚至硬坐在閉娃大姊頭——點點的旁邊 XD



閉娃互助會粉絲專頁大頭照,是兩隻身體互貼坐在我腿上的吉娃娃。右邊那隻就是錢錢,左邊則是板鼻。這張照片是今年二月拍攝的,當時,我和紅寶麻都十分驚訝,因為錢錢和板鼻都從未與其他狗兒如此貼近,這天卻接受了彼此的身體碰觸,而且是在沒有餵食獎勵的情況下。如果找到合得來的狗兒,對雙方的社會化都有加分作用,或許就是這個意思吧。



言歸正傳,再來說說第十場的另一位成員——點點(Dian-Dian)。點點是成員之中少數上過 Vicki 響片中級班的高材生,牠以前很容易為了護食而兇其他閉娃,但看看這天的影片,牠不但包容力變強了,指令也做得一級棒,遠距等待、腳側隨行、召回、坐下、趴下都難不倒這位大姊頭呢。



當然,我並不是說參加閉娃狗聚的狗兒一定要會很多指令才「上道」!響片課程的目的,也絕對不是學會更多「才藝」,好向人展示自己的狗兒有多「厲害」。Vicki 老師教導我們的是一種面對生命的態度,我們學習的是一套可以應用於生活的原理。唯有我們自己真正瞭解原理,有了正確的態度,才能樂於跟寵物伴侶享受社會化時光。而那些指令,都將成為狗兒與我們的默契,是我們之間的遊戲。

咱們閉娃舉辦「素人良性狗聚」近兩年來,除了點點,點媽本人也有著戲劇性的變化。如今,她常常是最急著叮咚我:「這星期有沒有娃聚呀?」的那位成員。記得我們初識時,她很少帶狗兒出門散步。我問她為什麼不遛狗,她總是抱怨家附近沒有場地。大約從去年下半年起吧,我發現她變了!不但很認真地找了個適合的場地,固定帶點點去散步,最近甚至連家裡另一隻瑪爾濟斯——麻糬也拎去運動了呢。



Wa 麻也是一位足甘心ㄟ的成員,大家都經常吃到她帶來的美味伴手禮呀。Wa 麻家裡除了兩位升學兒,還有兩隻吉娃娃——WaWa 和 BoBo,生活自是忙得不可開交。我知道 Wa 麻一定很捨不得只帶其中一隻來參加,但她仍然願意配合,有時帶 WaWa,有時帶 BoBo。雖然 WaWa 和 BoBo 的參加次數相對就少了,進展可能不如其他閉娃快,但也只有如此,Wa 麻才能全心照顧 WaWa 或 BoBo 的情緒。

「狗聚」與「人聚」的差別在於,參加狗聚時,主人除了開心聊狗經之外,更應該隨時顧好自家毛小孩的情緒及行為,並盡量避免狗兒之間發生衝突。這也是我樂於帶 Bambi 參加閉娃狗聚的原因,因為成員對狗聚已經建立起相當程度的共識,會努力不讓自己或別人的狗兒在活動中受到傷害。

第十場這天是 WaWa 今年第二次參加閉娃狗聚。Wa 麻後來跟我說,她覺得這場剛開始自己的聲音大了些,WaWa 可能因此嚇到了,導致牠較為緊迫,跟上次參加的狀況大不同。



常聽人說,主人必須先改變,狗兒才有機會改變。我其實不是太在意 WaWa 的單場表現如何,因為我確實看見了跟以前不同的 Wa 麻。她比以前更懂得觀察 WaWa 的情緒反應,並認真思索原因。更重要的是!她也開始帶 WaWa 和 BoBo 出門散步,找合適的場地,做些短短的社會化。正如平媽前不久還在感嘆平平進步緩慢,我相信只要主人的態度和行為有所改變,狗兒就能有所不同。期待那不久的將來,WaWa 和 BoBo 終於發現祕密基地的美好,甚至愛上外面花花世界的絢麗。



咪咪(Mi-Mi)也是從怕人怕狗的閉娃,到現在成為閉娃裡的「玩具控」,會主動向其他狗兒邀玩,更愛找人類討摸摸。第十場紀錄片的一開頭,就是板鼻(Bambi)進場時,咪咪興奮地跑來邀玩,結果被板鼻嚴詞拒絕 XD

板鼻目前還沒辦法接受太直接的女孩兒,對咪咪娘叫了幾聲。不過咪咪個性很好,發現板鼻不愛這味之後,不會一直過來「勾勾纏」,也沒有因此惱羞。



貢丸拔總是扛著沉甸甸的單眼相機,替閉娃們記錄最珍貴可愛的模樣,這時,照顧咪咪就成為大家的樂趣。現在網路無遠弗界,無論是親自去上課也好,或是自行在家學習也好,當參加成員樂於主動接觸及分享正向訓練的資訊,培養共同的訓練語言,不但維持狗聚秩序變得較為容易,跟其他成員的娃兒也有了默契,可以透過那些小遊戲(小指令)拉近彼此的距離,建立牠們對陌生人的好感。



閉娃互助會的小型狗聚,只是社會化的一種方式,有時不是每隻狗兒都有機會到場參與,也不是一週或兩週一次的聚會就能滿足狗兒的需求,所以,更重要的是平日的生活實踐。

例如貢丸比較怕生,緊張時容易軟便,貢丸拔這陣子便選擇帶咪咪參加閉娃狗聚,貢丸則暫時帶到家附近的合適地點放風,做些社會化訓練。



例如媽口麻因為工作性質,週末最是繁忙,無法參加閉娃狗聚。可是,為了媽口的肌肉和膀胱著想,現在也是天天帶牠出門散步。



例如台南的雨女——Apple,雖然不定期會北上依親,但每次說好要參加,一來卻又落大雨,只好改成「良性人聚」。昨天,她總算成功帶 Maru 參加我們今年第十一場狗聚。雖然因為體質特殊,參加閉娃的機會不多,但她現在也是有空就帶 Maru、King 將、Livy 三隻娃兒出門散步,做些社會化練習。如果你也是多犬家庭,不妨閱讀一下 Apple 帶三娃散步的心得文:《挑對地點才能快樂散步》。



同樣住台南的小小麻,前陣子和小小拔北上時,也特地帶小小參加我們今年第九場狗聚,成為咱們成立迄今第一隻超過五公斤的毛小孩!小小麻最近也在台南成立一個練習社會化與散步的團體,目前成員多是 Vicki 響片課程的學員。



是的,把咱們這些主人和狗兒串聯起來的,就是那響片精神啊!感謝 Vicki 老師兩年前介紹了這麼棒的良性狗聚,我們才知道如何讓毛孩子享受更安全、更自在、更富教育性的社交活動。

Vicki 響片課程同學會得知,目前台北、台中、台南都有訓練師或學員在舉行這種良性狗聚。無論是像 Vicki 老師或妮拉媽的專業型也好,還是像台南散步團或咱們閉娃的素人型也好,越多人起身投入狗聚良性化,相信就會出現越多快樂的狗兒。

自從板鼻去年在鬼門關前走了一趟之後,我更加珍惜與牠相處的點滴時光,也更想把握帶牠走向戶外的每次機會,去那些讓牠感到開心的地方,做那些讓牠覺得愉快的活動。最後,特別感謝閉娃成員牽手促成今年一場又一場的素人良性狗聚,讓板鼻在漫長的復健之路上,在那段狗生最低潮的時間,有了一段婚外關……呃不,是有了一段段笑容滿滿的社會化經驗。希望這段純良美好的關係長長久久,永遠不結束,啾咪~~



------------------------------

鏘鏘鏘,廣告時間!閉娃互助會有粉絲專頁囉,歡迎扶老攜幼前往以下連結按讚訂閱,掌握咱們的第一手資訊唷。
https://www.facebook.com/TheBWFS

2012-03-29

小動物行為問題與處理②

二○一二年三月十日,聽完 John Rogerson 在台大動物醫院演講廳舉行的「小動物行為問題與處理」第一場講座,心情十分充實,開始悄悄期待三月十七日的第二場講座。第一場的內容著重在幼犬行為,也談及許多繁殖業者的責任,John Rogerson 預告第二場將會進入大家最有興趣的話題——行為問題的解決法。

第二場同樣分為四堂,主題有二:「如何藉由動物行為訓練解決行為的問題並建立行為法則」、「犬的分離性焦慮、害怕與恐慌」。不知是否因為演講對象不同,John Rogerson 比較沒有像去年那般強調「數分鐘即可解決!」的速成法,多是透過不同例子來解說理論,讓不學無術的本人獲益良多,也比較瞭解 John Rogerson 的思維。果然聽一次和聽兩次在吸收度上是有差的 XD

經過這天重溫 John Rogerson,我體會到:儘管每個人學習背景不同,在訓練方式上,或許未必採用完全相同手法或步驟,但許多知識及理論仍有共通性;且無論如何,我們總能從每位訓練師的寶貴經驗談之中,發掘那些值得自己學習或警惕之處啊。

話說,這次終於取得傳說中的文字多多投影片(淚),少了抄寫專有名詞的壓力,便有更多時間記錄演講內容,回家整理之後才發現,筆記文字數比第一場多了不少。所以,我把第二場的心得分為兩篇,以下是三月十七日上午場的「如何藉由動物行為訓練解決行為的問題並建立行為法則」。

------------------------------

小動物行為問題與處理②

這天講座開始前,人都還沒來齊,John Rogerson 就已經等不及要與大家聊天了呢。他告訴已入座的聽眾說,英國的犬類法律最多,但許多反而不利於狗兒。例如一九九一年,英國的政治家立法禁止人民飼養特定四種狗兒。其中最為人們熟悉的比特犬,單純因其歷史遭禁。明明有一百多人飼養比特犬都沒問題,就因為一個不好的案例,被媒體刻意放大之後,讓全國上下群起排斥該犬種。

又好比愛爾蘭某城市,突如其來地禁止當地人飼養特定九種狗兒,導致原本便擁有這些犬種的飼主,頓時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是搬出該城市,一是將狗送進收容所。

John Rogerson 很感慨地說,法律越多,收容所就越多。近二十年來,全球收容所的增加速度極快。他甚至預測,照這個速度增加下去,到了二○七五年,像台灣這種尺寸的地方,將完全被收容所占據,人類再無立足之地。他認為唯一的改善之道,就是「教育」。

除了禁飼法,二○○六年,英國也制定了對狗兒有利的法律——動物福利法,其中明訂飼主的五大責任:
  1. 飼主應提供適合犬類的飲食。
  2. 飼主應提供適合犬類的居所。
  3. 如果狗兒生病,飼主應帶其就醫(否則就是虐待)。
  4. 飼主應讓狗兒正常表現其行為。
  5. 狗兒有權選擇與其他狗兒同居或分居。
英國的動物福利法儘管立意良善,可惜制定者對狗兒一無所知,反而導致許多問題。例如有些飼主無力負擔醫療費用,又怕觸法,便將病狗丟至收容所,棄狗數因此暴增。又例如對於一直想交配或一直吠叫的狗兒,因為法律要求飼主應讓狗兒正常表現其行為,飼主便無權糾正改善,造成人犬衝突。John Rogerson 諄諄告誡,台灣未來若要制定類似法律,務必讓犬類行為專家等真正懂狗兒的人士參與立法,避免重蹈英國覆轍。

閒聊至此,人也來得差不多了,便進入這天上午的主題。上一場講座說了許多關於本能——先天非習得行為(Innate Behaviour)的話題,這天則由後天習得行為(Learned Behaviour)的分類開始談起。首先,John Rogerson 介紹了八種後天習得方式:

一、試誤學習(Trial and Error Learning)

狗兒的後天習得行為多數是從嘗試錯誤的過程中學會,試誤法的前提是狗兒必須對結果有強烈渴望(Desire)。

比方說,狗兒是群居的動物,渴望與飼主相處。所以當我們將幼犬獨自關在房間時,幼犬因為渴望看到飼主,就會想要打開房門。John Rogerson 分析說,幼犬最可能做的第一個嘗試乃是推門,第二個嘗試則可能是挖門底縫隙。如果飼主這時打開門,幼犬就會認為——挖門底縫隙,可以打開門耶!

如果飼主此時仍不開門,幼犬又累了,牠有可能放棄嘗試;但是,如果牠想跟飼主在一起的渴望大於疲憊感,牠的第三個嘗試可能是對門吠叫。如果飼主這時打開門,幼犬就會學到——哦,吠叫可打開門呢!如果飼主此時仍不開門,幼犬想跟飼主在一起的渴望仍大於疲憊感,牠就會繼續嘗試其他方法,直到飼主開門,或是渴望終於不敵疲累。這就是試誤學習。

二、潛在學習(Latent Learning)

潛在學習多發生於大腦休息期間。John Rogerson 以父母教幼兒騎腳踏車為例,幼兒學了一個小時之後,當天可能還騎得左搖右晃,戰戰兢兢,沒能完全掌握住訣竅。可是,回家睡一覺,隔天不知為何就開竅了,騎得四平八穩,判若兩人。這是因為大腦在睡眠間消化知識,進行模擬學習之故。

同樣的道理,John Rogerson 認為我們必須給幼犬足夠的睡眠時間以及良好的睡眠環境,而台灣的夜市賣狗文化,對幼犬的學習來說,其實是非常不適宜的。另外,訓練狗兒的時候,也應該要適時停頓,讓其休息,以利思考,提升訓練效果。

三、觀察學習(Observational Learning)

面對壓力或是在興奮狀態下,最容易發生觀察學習,所以狗兒到獸醫院時,很容易從其他狗兒身上感染到恐懼情緒。另外,例如飼主帶狗兒參加比賽,如果飼主顯得很緊張,狗兒也可能受到學習榜樣(Role Model)——飼主的影響,變得緊迫不安,

四、模仿學習(Imitative Learning)

一八七四年,Hutchinson 首次發現這種學習方式,近年則由奧地利維也納大學重新證實
「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的 Anna Wilkinson 等研究人員找來八隻過著隱士般生活的紅腿陸龜(Geochelone Carbonaria),來看看非群居動物的牠們是否也會模仿同伴的行為。 
為了要吃到放在柵欄中的食物,陸龜必須要繞開障礙。一開始控制組的陸龜沒辦法跨越高牆取得食物,但是讓牠們觀看受過訓練的陸龜如何繞道後,所有看過示範的陸龜都成功地飽餐一頓。這個實驗證明非群居的動物也可以藉由社會互動,來解決個別式學習無法解決的問題。」
我們常說的「什麼人養什麼狗」就是最好的例子,冷靜的飼主容易養出冷靜的狗兒,激動的飼主則容易養出激動的狗兒。又好比飼主陪狗兒玩玩具時,自己就一直無法投入,提不起勁,只是隨手丟在地上,要狗兒拾回,久而久之,這隻狗兒多半就不懂得玩玩具的樂趣所在了。

五、引導學習(Guided Learning)

John Rogerson 說這種學習法其實是源自於導盲犬訓練。導盲犬訓練無法採用試誤學習,否則可能在訓練牠們過馬路的過程中,狗兒就已慘死輪下,根本無法成功培訓出導盲犬。導盲犬訓練可以用物理方式引導狗兒做出正確的行為,但不是去逼迫狗兒。

六、頓悟學習(Insight Learning)

頓悟學習乃是指解決問題的能力,黑猩猩等靈長類就有此種思考能力。在幼犬訓練上,遇到某些問題時,仍必須由人類著手解決,無法讓狗兒進行頓悟學習;如果任由狗兒自行處理,其解決方式極可能不是我們所樂見的。例如有客人來訪,若交由幼犬自行處理,牠學習到的很可能是攻擊客人的行為,所以,必須由飼主教導幼犬如何友善對待客人。

七、迴避學習(Avoidance Learning)

迴避學習乃是教導狗兒學習迴避某種情境,過程多半會使用處罰,例如電擊項圈,就是一種迴避學習。John Rogerson 介紹迴避學習法時,再三強調他只是解說所有可能的學習法,他個人並不推崇此法,也絕不建議他人使用,尤其我們有時極難區分處罰和虐待的界線。而英國也已經立法禁止人們使用電擊項圈了。

在美國,有人使用電擊項圈來訓練狗兒在登山時不要接近毒蛇,保護其生命安全。某位正向訓練師不願使用該工具,狗兒卻死於蛇吻,訓練師事後問 John Rogerson,自己是否應該使用電擊項圈?John Rogerson 告訴對方,阿富汗的地雷偵測犬,牠們的工作危險性極高,且一旦出錯,死亡的不止是狗兒,還包括一起工作的人類,可是訓練者並未使用電擊項圈,也將那些狗兒訓練得極為優異。電擊項圈或許可以讓狗兒迅速學習,但亦會瓦解狗兒和主人之間的信賴關係。

八、早期概念學習(Premature Conceptual Learning)

早期概念學習乃是指那些可以在年紀很小時學會的行為,例如教導幼犬拾回玩具,或是配戴項圈及牽繩。John Rogerson 認為,幼犬至少要達八週齡,才適合教其配戴項圈及牽繩。第一次配戴,可以選在狗兒玩得非常疲倦的時候,飼主坐在上牽的幼犬旁二十分鐘,摸摸牠,跟牠說說話。

John Rogerson 又舉例說,在英國,一個九歲的女娃,第一次上騎馬課就可以輕鬆牽著一匹巨馬走出馬廄,但在美國,我們可能看到一個大漢狼狽地被一隻迷你吉娃娃拖行。兩者的差異就是——馬兒在年紀很小的時候,就學習要上牽跟著人類走了。

以上就是後天習得的八種方式。那麼,何謂行為問題呢?它的定義又是什麼?

John Rogerson 說,行為問題其實只是認知上的區別而已,例如吠叫這個行為,端看主人是否希望狗兒出聲示警?狗兒的叫聲是否影響他人?是否違反社會期待?這些認知,都會影響吠叫是否構成問題。

實事上,大部分的行為問題,都只是一隻正常的狗兒,遇上錯誤的地點或時機而已。狗兒的行為是誠實的,牠的所做所為乃是正常反應,訓練師和行為學家也只能協助修正狗兒的正常行為。若是屬於異常行為的範疇,例如強迫症(ODS's),就必須在獸醫師的監督下進行治療。

行為問題可小可大。小問題,例如咬家具,影響對象可能僅限飼主;大問題,例如攻擊行為,影響對象則可能波及他人。話雖如此,即便是小問題,錯誤的處理,也可能演變成大問題,例如對於咬家具的狗兒,飼主離家時將狗兒關籠,導致牠吠叫不止,影響鄰居的生活品質,便成為一個大問題了。

對於所有行為問題,其解決途徑不外乎以下四種:
  1. 獎勵法
  2. 環境管理法
  3. 厭惡法
  4. 藥物治療法
John Rogerson 以圍牆中的狗兒這個假設來解釋四種方式的不同。假設主人外出前,將狗兒關在一個院子裡,院子四周有圍牆,圍牆外是森林,森林裡有許多松鼠。圍牆內的狗兒,在主人出門後,想盡辦法逃脫。

狗兒這種動物,牠每天起床就在想:我想要什麼?該如何得到?牠之所以想離開院子,一是因為裡面不好,二是因為外面太好。那麼,如果狗兒是想追逐圍牆外的松鼠,獎勵法就像是我們放置許多松鼠在院子裡,獎勵牠待在圍牆內的行為。環境管理法則是加高圍牆,用物理的方式讓牠無法逃脫。厭惡法也許是在圍牆挖個洞,由人類穿松鼠裝引誘狗兒探出頭來,再用槍枝等工具威嚇牠,使其再也不敢靠近圍牆。而藥物治療法,就是使用特殊藥物,讓牠只能在夢中看到松鼠囉~~

John Rogerson 接著解釋何謂行為三要素:刺激/命令(Command)、行為反應(Behavioural Response)、後果 (Result or Consequence)。

比方說,飼主叫狗兒坐下(命令),狗兒乖乖坐下(行為反應),飼主便給狗兒食物獎勵(好的後果);又或者飼主叫狗兒坐下(命令),狗兒卻趴下(行為反應),飼主選擇不給獎勵(不好的後果)。

後果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不好的,甚或是沒有後果。而後果的強度,亦可能驅動行為反應,正如桑代克效果律(Thorndyke's Law of Effect)所言:行為因後果而改變。因此在訓練上,我們可以藉由改變後果來修正狗兒的行為,也就是操作制約(Operant Conditioning)。

John Rogerson 指著下圖解釋說,我們獎勵時,永遠要從最小的開始,才能逐步提升其行為。這就像是加薪制度,如果老闆一開始就給員工月薪千萬,員工極可能做幾個月就賺飽離職享清福去了,反而無法獲得良好工作效益。同樣的,處罰也是必須由小而大,由弱而強,那麼,對於暴衝的狗兒,我們一開始扯項圈,無效後改用 P字鍊,再無效後,難道就要用電擊項圈了嗎?如此一來,訓練極可能不知何時就淪為虐待。這即是他不贊成處罰的理由了。



我們為什麼要訓練狗兒呢?有些飼主認為,訓練是在強迫狗兒做事,限制牠們的自由,讓牠們活得不開心。John Rogerson 則告訴大家,接受訓練的狗兒,才是真正快樂的狗兒啊!他認為:
  1. 正確的訓練,可以用來控制本能。
  2. 正確的訓練,可以大幅減少挫折。
  3. 正確的訓練,有助狗兒和主人彼此溝通。
  4. 現代犬類訓練法,通常獎勵為主。
  5. 十五分鐘的短暫訓練,就能大量消耗狗兒的體力與腦力,有助主人管理狗兒。
社會並不容許狗兒擁有 100%的自由,就連我們人類,亦不可能擁有無限度的自由。我們的行為必須符合法律規定和大眾期待,因此,我們當然有責任教育狗兒,使其符合社會要求,適應社會環境。雖然好主人也可能養到壞狗兒,但訓練可以改善壞狗兒的行為,是故,我們需要更多的訓練學校。讓狗兒上學,正如同我們讓小孩上學一樣。

一般人普遍認為,工作犬被迫工作,處境堪憐,但實則不然。當我們的狗兒訓練得越好,牠所獲得的自由就越多,例如導盲犬,牠們訓練有素,可以去許多一般家犬無法進入的場所,整天與主人相處。例如英國的海關緝毒犬和美國的導聾犬,牠們都是來自收容所,原本是被飼主視為無用而丟棄的狗兒。然而,經過訓練,牠們有了工作,不但生活品質提升,重獲人們的關愛,也對人類有所貢獻。這些機構給予狗兒一份工作,讓狗兒的生命更有意義。

訓練,可以拯救更多的狗兒。正如警察絕對不會丟棄警犬,因為人們不會丟棄那些對自己有幫助的事物。John Rogerson 鼓勵大家,應當給予家犬一些小工作,例如訓練牠找鑰匙,不但對主人有幫助,也能增加人犬互動,豐富彼此的生活,進而減少棄犬悲歌。

預防勝於治療這個道理,也同樣適用於訓練。許多行為問題,可以透過訓練有效預防。例如我們教導狗兒拾回,可預防其發生占有性攻擊行為(Possessive Aggression),或者教狗兒在我們擲出玩具時耐心等待,可控制其追逐本能。John Rogerson 又說,這些訓練即便完成,終其一生仍必須不斷地複習。

我覺得 John Rogerson 這段話點出了一個訓練上的重點——有些訓練,也許極短時間就能習得,但要牢記不忘,卻得花一輩子去復習。這也是為什麼許多速成法,也許當下看似有效,但狗兒很容易隨時間流逝又故態復萌。說到底,都是我們飼主的決心不堅,恆心不足啊。

而身為一位專業訓練師,John Rogerson 在幫助飼主解決狗兒的行為問題時,需經過以下四大階段。

第一階段——收集資訊(Information Gathering)

John Rogerson 首先會詢問關於狗兒的各種資訊,諸如:
  1. 品種:有助分析該行為問題屬於先天本能?或是後天習得?
  2. 取得管道:如果狗兒來自繁殖業者,便可向業者詢問狗兒及其父母的相關資訊。但如果是像台灣來自夜市,就無法取得這類資訊了。
  3. 年紀:例如一歲以下的幼犬,John Rogerson 可以改變其低吼的行為;但若是三歲的成犬,且曾經咬過三十人,或許就無法改善其行為,但仍舊可以預防該行為的發生。
  4. 該行為問題發生多久了?
  5. 該行為問題第一次發生是何時?
  6. 風險評估:對於攻擊行為,John Rogerson 會告訴飼主訓練只能改善其程度,無法 100%治癒,目的是避免飼主日後過於托大,將狗兒置於高風險的環境之下。
第二階段——行為測試.分類(Behaviour Testing or Modelling)

根據 John Rogerson 的教學經驗,最佳測試地點是他家客廳。若是特地選在辦公室,飼主會有被面試的感覺,無法放鬆,他就無法取得正確資訊。另外,John Rogerson 也曾經在獸醫院的樓上做過行為測試,但每隻受試狗兒,都只有顯露害怕的情緒而已 XD

至於測試內容,John Rogerson 自有一套流程,視飼主及狗兒在過程間的各項反應進行診斷,分析狗兒有哪些行為問題,做過哪些訓練。以下簡略描述 John Rogerson 的測試流程:

  • 飼主牽狗兒進入客廳, John Rogerson 請飼主坐下。狗兒從飼主的態度感到他們可能要在此待上一段時間,便自行在飼主旁邊坐下休息。
  • 二十分鐘後,John Rogerson 請飼主鬆開牽繩,狗兒通常會以順時針的方向探索環境。
  • John Rogerson 至廚房泡茶,準備小餅乾,端至客廳的矮咖啡桌。狗兒過來聞一聞,知道那不是牠的食物,便離開了。
  • 飼主喝了茶,想上廁所,留下 John Rogerson 和狗兒在客廳獨處。
  • 時間差不多到了,飼主替狗兒上牽,一起離開。

John Rogerson 告訴現場學生,在他心目中的理想模式裡,這段過程中,狗兒和飼主之間的互動並非靠口令,而是靠肢體動作。這可以反應出受試者和狗兒的人犬關係。無論任何行為問題,他都必須先改善飼主與狗兒的人犬關係,才有辦法解決問題。而如果人犬關係不良,他發現飼主跟狗兒唯一的溝通,往往是在狗兒做錯事的時候。

飼主如廁的那段期間,有助分析狗兒分離焦慮(Separation Anxiety)的程度及類型。John Rogerson 表示,分離焦慮通常是「針對特定對象」的。話說某次一家人帶著狗兒前來諮詢,John Rogerson 要求全家離開後,狗兒便哭了起來。接著,John Rogerson 請家人一個一個離開兩分鐘,女主人、女兒、兒子分別離開時,狗兒都沒有反應,唯男主人離開時,狗兒又哭又跳,反應激烈。原來這位男主人有一段時間沒有工作,在家跟狗兒長時間相處。

John Rogerson 藉由上述例子告訴大家,由於分離焦慮往往是「針對特定對象」,所以「買一隻新狗兒陪牠」,是無法解決問題的啊!

第三階段——解釋狗兒為何有該問題(Explaining why the dog has the problem)

飼主必須知道,狗兒為什麼會出現行為問題。行為問題的產生,可能有以下四種原因:
  1. 繁殖業者的責任,例如:護食。
  2. 飼主的問題,例如:咬家人。
  3. 環境的問題,例如:在公園被其他狗兒咬。
  4. 醫療的問題,例如:身體不適。
John Rogerson 也說,修正任何行為問題之前,都必須先要帶狗兒看獸醫,確認身體是否健康。曾經有一位大丹狗的飼主打電話給他,說他每次叫狗兒坐下,狗兒就會低吼,非常凶悍。John Rogerson 請飼主先帶狗兒就醫,才發現牠的膝蓋有問題,坐下會痛所以低吼。狗兒接受膝關節手術之後,該行為問題便自然消失。

此外,如果行為的發生是屬於不可預測的,訓練師就無法提供一個有效的訓練計畫。如果飼主對行為問題的描述傾向於:難以預測、突然發作、完全不像牠的個性……等等,該行為就可能是一個醫療問題,而非行為問題。

第四階段——行為矯正/訓練計畫(The Behaviour Modification/Training Programme)

John Rogerson 非常重視「訓練師需親自示範給飼主看」這點,因為如果連專業的訓練師自己都做不到了,便無法期待一般飼主能夠達成。另外,他也十分強調人際網絡的重要性,訓練師必須對獸醫師、美容師、訓練師、繁殖業者……等等的相關行業有一個口袋名單,如此一來,一旦遇到某些無法由他親自示範的動作,例如寵物美容,他也可以介紹安全可靠的美容師,由美容師當場示範給飼主看六、七次之後,再於專業指導下學習正確技巧。

至於矯正/訓練計畫,則可以運用以下五種技巧:

一、習慣化(Habituation)

習慣化乃是持續刺激至狗兒無反應為止,適用於較輕微的行為問題。John Rogerson 現場播放了一段他在寶貝狗協會錄製的示範影片,片中有一隻會對陌生人吠叫的狗兒,John Rogerson 進入房間之後,在椅子上坐兩分鐘,離開。如此反覆進房坐下,到了第八次,狗兒似乎是習慣了他的出入,不再吠叫。John Rogerson 解釋,這個方法是用於狗兒只有一點怕他的情況,如果狗兒對他非常恐懼,他就不會使用。

二、減敏(Desensitisation)

減敏是先給予極小的刺激曝露,狗兒習慣之後,再逐步增強,適用於中等程度的行為問題。John Rogerson 同樣以示範影片介紹其操作方式,案例亦是一隻會對陌生人吠叫的狗兒。他仍是進入房間,在椅子上坐兩分鐘,離開。與習慣化的不同之處在於——每次進入房間,椅子的位置都比上次更挪近狗兒一些,以增強刺激。John Rogerson 說他之所以選擇使用減敏,而不用食物獎勵(反制約),是因為他希望影片中的狗兒忽視他這個陌生人,而不是注意他。

三、反制約(Counter Conditioning)

反制約則是改變狗兒對刺激的反應。比方說,有一隻聽到敲門聲就會衝向門口的狗兒,我們可以將其正餐分為十份,每次有人敲門,就去廚房拿其中一份給牠吃。如此反覆兩星期,狗兒一聽到敲門聲,第一個反應就變成衝回廚房,而不是衝向門口了。換言之,刺激不變,改變的只有狗兒的行為反應。

話說這天聽完演講回家,剛好 Vicki 老師的響片課程同學會也在討論減敏和反制約的差異。Vicki 老師解釋說:「減敏不會有好料出現,讓動物自己習慣刺激,所以如果刺激過大,就無法達到減敏的效果。反制約才會使用好料或好事,建立好的聯想。我們通常是採減敏+反制約,意思是在動物可接受的刺激強度下,改變成好的聯想。」

我們閉娃成員平常替狗兒社會化時,多採用 Vicki 老師教導的「減敏+反制約」技巧。選擇從對狗兒刺激最小(可容忍)的地點開始,這就是減敏的原則,然後在該地點進行餵食獎勵,即反制約的原則,這對於特別膽小怕生的狗兒來說,我覺得是更加友善一些。所以,即使是不同的訓練概念,有時也是可以善加併用的。啊,話題扯遠了,言歸正傳吧~~

四、訓練矛盾行為(Training an Incompatible Behaviour)

例如狗兒想撲客人,我們卻要牠坐下,這就是一種矛盾行為的訓練。John Rogerson 強調,它需要比較高階的操作技巧,光靠閱讀無法進步,飼主必須去接受相關訓練課程。

我想到有些人習慣上論壇詢問如何解決複雜多樣的行為問題,期望網友的三言兩語,就讓他們的狗兒脫胎換骨,煥然一新。他們也許是不願或無力多花時間,也許是欠缺細微的觀察能力,又可能是對訓練原理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因此往往最後會抱怨反制約及訓練矛盾行為這類進階方式是無效的東西,更喜愛用天譴法這種威嚇狗兒的手法。事實上,不精準的理解和操作,很可能才是訓練失敗的原因。

五、管理(Management)

某些情況下,尤其是高風險的行為問題,管理可能是唯一選項。又或者,當主人不願意多花時間,管理亦是一個選項,儘管對狗兒來說,它未必是一個好選項,甚至有可能違反其福祉。

解釋完上述四種訓練方式的操作,John Rogerson 接著談到獎勵,他表示,行為改變需要動機。這些動機,就是我們用來進行訓練的獎勵。我們可以運用的獎勵越多,訓練就越容易執行。他以比利時和美國的狗兒為例,比利時的狗兒一天可以出門散步兩、三次,可以跟飼主上館子,喜歡與飼主玩玩具,牠們一天做的事,可能比美國的狗兒一星期做的還多。相較之下,美國的狗兒可能多半被綁在後院,很少跟飼主出門散步,某些地區,例如猶他州,甚至不允許放繩。所以,要解決狗兒行為問題,在比利時就比在美國容易得多了。因為美國可以運用的獎勵只有食物,比利時卻有更多可以讓狗兒感到快樂的動機。

獎勵,不止是食物。John Rogerson 要大家思考:你家狗兒每星期最快樂的時刻是何時?如果是一隻黃金獵犬,也許是牠去游泳的時刻。想想狗兒有哪些快樂時光,列出牠喜歡做的事情,將這些事情活用於訓練中,就成為修正狗兒行為問題的動機。

這天上午講座最後,John Rogerson 透過一隻傑克羅素梗犬 Milo 的案例,詳細解釋他如何協助飼主解決行為問題,透過套用實例的方式,讓我更瞭解一位訓練師分析、診斷和解決行為問題的過程。

這位飼主告訴他,每天早上,Milo 一聽到郵差把信丟進信箱的聲音,就會從二樓暴衝到一樓門口,把信箱裡的信全咬出來,再一封一封咬碎。當他試圖拿回那些信,Milo 就會想要咬他,讓他感到非常困擾。John Rogerson 笑著告訴大家,飼主也許覺得 Milo 的行為不可理喻,可是從 Milo 的角度,主人的行為才是莫名其妙,因為牠可能只是模仿飼主的行為而已。

試想,如果是飼主拿了這些信,他可能就是走回廚房,把信一封一封拆開,沒用的廣告信,他也可能看完就撕毀,丟進垃圾桶。如果 Milo 這時想過來咬走一封信,飼主可能也會斥喝牠:「不可以!壞狗狗!」而不會與牠分享。Milo 也許會覺得:為什麼你可以這樣,我就不行?我也是家庭的一分子,為什麼每天都有你的信,我卻一封也沒有?

對於 Milo 讓飼主感到困擾的行為問題,John Rogerson 揭示了各種理論的操作範例。John Rogerson 說他喜歡介紹各種可能的方法,因為不止一種方法有效,但當然也不是每種方法都適用於每個案例。而我身為一個聽眾,可以聆聽講師從不同角度及面向分析一個案例,亦是一個十分難得的學習經驗。

一、厭惡法(Aversion)

例如:每天寄一封裡面撒了辣椒粉的信給自己。Milo 咬信時吃到辣椒粉,覺得不舒服,以後就不會想咬信了。因為 Milo 不知道是飼主搞鬼,亦不會破壞牠和飼主的人犬關係。不過,John Rogerson 說這個方法並不適用於所有狗兒,有些狗兒可能對辣椒粉無感,有些甚至可能喜愛那個味兒。

二、習慣化/減敏

錄下郵差投遞信件的聲音,每十五分鐘播放一次。播放時必須先從低音量開始,逐步增強,直到狗兒習慣,不再出現激動反應。而播放時間頻率一致的話,狗兒將學習得更快。

三、反制約

將 Milo 的正餐分成十份,每次製造出投遞信件的聲音,便給 Milo 一份食物獎勵。如此反覆訓練兩星期之後,Milo 一聽到郵差投遞信件的聲音,應該要出現奔跑至狗碗及流口水的反應。

四、訓練矛盾行為

諸如:訓練 Milo 在二樓樓梯口坐下等待、訓練 Milo 讓飼主上牽並好好走下樓、訓練 Milo 叼住玩具、訓練 Milo 回狗床躺下……等等,藉以取代牠暴衝及咬碎信件的行為。訓練矛盾行為可能是所有方法裡最好的,但是,要訓練狗兒做出矛盾行為,飼主必須先成為一個好的訓練師,可惜飼主通常並不願如此。

John Rogerson 也介紹了一個比較好的解決情境。飼主訓練 Milo 在二樓等待,上牽好好走下樓,然後每天早晨,飼主先帶著 Milo 出門散步,人犬一起度過愉快的早晨時光。返家後,信件已經在信箱裡了,飼主開信箱拿信,再牽著 Milo 到廚房,給牠吃些東西。飼主一封一封拆閱信件,看到一些沒用的廣告傳單,就丟到地上給 Milo,告訴牠那是寄給牠的,讓 Milo 也有些信件可以咬著玩。如此,接受訓練的 Milo 有了較好的行為,飼主也給牠適當的活動、撕毀廣告信的樂趣,不但改善了雙方的人犬關係,也解決了 Milo 的攻擊行為。

五、管理

飼主也可以選擇改變信箱位置,例如像美國一樣,把信箱移到大門外,或是替信箱加蓋、用鐵絲網隔開,讓狗兒咬不到裡面的信件。當然,用嘴套也是一個方法,但我們要記得,狗兒無法從中學習到任何正確的行為,且此法也可能違反其福祉。

以上,就是三月十七日上午場的「如何藉由動物行為訓練解決行為的問題並建立行為法則」。

------------------------------

延伸閱讀:小動物行為問題與處理①

2012-03-12

小動物行為問題與處理①

二月某天,Vicki 老師忽然問我是否想參加 John Rogerson 的「小動物行為問題與處理」講座。我隨口反問說:「回來要交十萬字心得嗎?」老師很好心地回道:「寫個一萬字就好。」於是,三月十日一大早,我就拿起筆記本哭著跑去聽講座惹。

這次是英國行為學專家 John Rogerson 第二次應寶貝狗協會之邀來台開講,去年是針對一般飼主的公開講座今年則是與台灣大學獸醫學系的合作專案。三月十日的講座分為四堂,主題有二:「小動物行為基因學與幼犬行為」、「幼年動物的行為發展與小動物行為問題的評估測試」。

或許是因為聽眾是專業人員,John Rogerson 這次演講用了文字多多的投影片。很心酸的是,正當我一面振筆疾書,一面埋怨娘親沒給我多生個三五隻手來用時,斜眼瞥見每位台大學生都拿著列印好的投影片紙本,嗚,當場立誓下輩子要好好唸書考台大……

雖然筆記最後終究沒能抄完整,還是要來寫寫當天記得的部分片段,也謝謝當天一同好好學習的某麻幫忙抓漏補遺。

------------------------------

小動物行為問題與處理①

犬類行為可以簡單分為兩種:一是先天非習得行為(Innate Behaviour),二是後天習得行為(Learned Behaviour)。先天非習得行為依犬種而有差異,它是一種本能,訓練亦無法改變;後天習得行為則是受環境影響而成,故可以改變。

一隻幼犬的基因,一半來自父犬,一半來自母犬。我們必須體認到一個事實——唯有繁殖業者可以挑選幼犬的基因來源,操控先天非習得行為的基因。

犬種展覽比賽上,是由審查員來決定該犬種的評分標準。評分項目可能包括:牙齒、咬合、骨骼、肌肉、睪丸、行步容、立姿……等等;可是,在眾多評分項目中,個性所占比重極少,僅五分而已。

事實上,99% 的幼犬都將走入家庭,而非成為賽犬;然而,全世界卻沒有任何人在培育伴侶犬。我們應該鼓勵繁殖業者和審查員,將個性標準列為主要評分項目,進而培育出更穩定的伴侶犬。

很可惜的是,繁殖業者和審查員都把評比重點放在狗兒的外貌,人們為了將幼犬培育成我們喜愛的模樣,甚至導致英國鬥牛犬已經無法自然生產。查理士獵犬則因為頭骨太小,終其一生都為頭痛所苦。英國人花費一千五百英磅購買聖伯納犬,其一生的醫療費用可能高達六千英磅,且平均在六歲死亡。牠們不但可能喪失了好個性的基因,也變得更不健康。

人類依自我喜好,任意改變狗兒的外貌,也導致狗兒彼此難以溝通,例如杜賓的剪耳、剪尾即是。我們必須瞭解,聲音,只是犬類溝通的一小部分,大部分其實是靠肢體語言。英國費時十五年,終於禁止獸醫進行剪尾,該法律讓狗兒們有機會彼此搖尾釋放善意,確實成功減少狗兒們之間的衝突事件。

狗兒搖尾時,目的在煽出肛門腺的氣味;當牠不想溝通時,就會夾起尾巴,不讓味道釋放出來。John Rogerson 告訴大家,依此原理,我們介紹兩隻狗兒認識時,可以先拿一塊布,抹一下狗兒的屁股,擦在另一隻的脖子上,使牠們身上有對方的肛門腺氣味,便能減少衝突。此法,需要相當勇氣就是了……吧。

許多訓練師認為,結紮可以改善攻擊行為,John Rogerson 則說並不盡然。以美國為例,主人帶狗兒去上課前,都必須替牠們結紮;可是,攻擊行為問題的課程似乎仍然成效不彰,攻擊事件頻傳。

既然負責的好主人都帶狗兒去結紮了,又是誰在不負責任地繁殖呢?

John Rogerson 認為,狗兒攻擊行為的最大問題在於——我們已經失去了那些擁有好性格基因的狗兒,因為牠們很可能都被結紮了。另一方面,繁殖業者則不斷在繁殖外表好看的狗兒。他們專注於錯誤的點,只在乎幼犬的尾巴是否好看,卻忽略了牠們的大腦是否中用,性格是否穩定。

當我們真正瞭解——只有繁殖業者可以控制幼犬的先天非習得行為的基因——這個現實時,我們能夠做些什麼呢?

以英國為例,當地有所謂的「優良性格證照」,人們也知道該證照的存在,更願意購買合格犬隻所生之幼犬。是故,繁殖業者也願意帶種公種母參加考試。對於無法通過測試的狗兒,則進行結紮。這個制度,成功使得英國繁殖的挪威納犬變得更穩定,更適合家庭生活。

目前全世界的犬種數量多達千餘,依其目的可分為以下七大類:
  1. 槍獵犬(Gundog):尋找、驚飛鳥類、拾回獵物。
  2. 牧犬(Pastoral):在牧區工作,驅趕及保護家畜。
  3. 獵犬(Hound):運用視覺及嗅覺打獵。
  4. 梗犬(Terrier):獵捕諸如老鼠一類的害蟲。
  5. 工作犬(Working):擔任軍犬或警犬。
  6. 玩具犬(Toy):保持可愛幼犬的外貌……
  7. 多用途(Utility):無法歸類於以上項目之犬種,例如鬆獅犬。
John Rogerson 表示,除了找回好性格基因的狗兒,我們也需要更多幼犬訓練課程、更多訓練師瞭解不同品種幼犬的個性。我們必須知悉不同品種的培育目的,瞭解牠們的本能,才能選擇適合自己生活型態的狗兒。他舉例說,英國的一個邊境牧羊犬救援組織,絕對不會將中途的邊境牧羊犬交給倫敦家庭認養,因為都市對邊境來說,是極不自在的生活環境。

話說這天,John Rogerson 講到前五大類為止,都介紹了許多有趣的實例。當我豎起耳朵,準備聆聽他分析玩具犬時,只聽見他匆匆丟了句:「越養越小」,然後 ……投影片就翻頁了 XD

這天的話題許多都是繞著犬種打轉,John Rogerson 告訴大家,一九三○年,英國的純種狗比例只有 1%,到了二○一二年,純種狗的比例已經高達 87%。不過,整天下來,我好像完全沒聽他提及「吉娃娃」這個犬種,倒是花了非常多的時間介紹台灣比較少見的「梗犬」,深深感受到每位訓練師接觸的犬種、不同地區流行的犬種,真的有相當大的差異啊。

言歸正傳,先天非習得行為是一出生就已設定完成,後天習得行為則是收集來自生活經驗的資訊總和。 後天習得行為通常比較容易修正,它與幼犬的生活環境及該環境中的學習榜樣(Role Model)有關。所以,狗兒的行為無法與其同居家人分割。有好榜樣,才容易教育出好狗兒,人類孩童亦如是。

那麼,我們又如何判定該行為是否為後天習得行為呢?舉例來說,因為人類從未去培育獨自看家時會破壞房舍的犬種,所以該行為 100%是後天習得的。又好比人類從未去培育任何一跑走就不回來的犬種(否則我們今天就看不到狗兒了),所以該行為 100%是後天習得的。而人類更沒有去培育任何專門攻擊主人的犬種,所以該行為 100%是後天習得的。

相反地,因為人類曾經刻意培育專門追逐小動物的犬種,所以該行為就是一種基因行為;話雖如此,它仍然是可以控制的。比方說,喜歡玩水的黃金獵犬有拾回的天性,當牠躍入水中追逐鴨子時,與其阻止牠戲水,不如讓牠玩得盡興,但教導牠拾回玩具,分享給我們,而不是咬回鴨子。我們必須先瞭解該犬種當初培育的目的,才能因材施教,修正其行為。

John Rogerson 在自由問答時,也特別提到:同樣一個行為,是否為問題行為,有時是飼主及社會的標準不同所致。例如我們在都市社區飼養狗兒,狗兒不停吠叫,擾亂社區安寧,造成飼主與鄰居不睦,這就成了問題行為;然而,若該狗兒飼養在鄉間,四周空曠無人,我們反而希望外人來時,狗兒能吠叫示警,或是驅趕惡人,這時吠叫也許就不是一個問題了。

後天習得行為與幼犬的成長階段息息相關,幼犬的成長可分為四大階段:
  1. 新生期(Neonatal):出生至兩週,完全依賴母犬照顧。
  2. 過渡期(Transitional):二~三週,剛開始學習獨立。
  3. 社會化黃金期(Socialisation):三~十週,學習所有基本社交技巧。
  4. 少年期(Juvenile):十週~七個月,對環境和人際關係進行研究和探索。
  5. 青少年期(Adolescence):七個月~十八個月,除了早期的學習經驗,行為亦開始受到荷爾蒙影響。
由於現今獸醫多半會告誡飼主,為了幼犬健康著想,注射疫苗前應避免外出,導致牠們錯失三~十週這段社會化黃金期,這時期的學習不足,將造成日後許多行為問題。

現場學生問 John Rogerson,對於注射疫苗前進行社會化的感染風險,站在獸醫的立場,應該如何給飼主建議? John Rogerson 提到美國某篇關於疫苗風險與社會化不足的報告,裡面寫道:美國總共有八千萬隻狗兒,每年收容所則要安樂五百萬隻。這些被安樂的狗兒,絕大多數是因為行為問題而被棄養。換言之,因為行為問題慘遭安樂死亡的狗兒數量,遠高於未注射疫苗出門社會化的感染數量。John Rogerson 說,如果他是獸醫,他會把兩者利弊都告訴飼主,由飼主來決定如何選擇。

John Rogerson 也提到,他的朋友 Ian Dunbar 主張幼犬應該在三個月前至少見過一百位陌生人。Vicki 老師也翻譯過獸醫師 Robert K. Anderson 的公開信《幼犬接種和早期社會化》,有這方面疑慮者不妨參考。

在幼犬的社會化上,母犬的角色也極為重要。母犬應照顧幼犬至少二~三週,其主要責任包括:餵食、調節幼犬體溫、清潔、保護幼犬。John Rogerson 認為,最佳同胎數量是五隻,最多不可超過七隻,如此母犬才有能力妥善照顧每一隻幼犬。一九二○年~一九五○年,英國繁殖業者為確保五隻幼犬得以存活,甚至會殺死較弱小的幼犬。而今,靠著人工培育等替代方案,繁殖業者有能力讓同胎十五隻幼犬全數存活,但幼犬的學習上不免變得較不完整。

幼犬是透過遊戲進行社會化,學習人際關係,相互比較,並產生情感連結。而遊戲進行必須由母犬來主導,所以一旦幼犬數量過多,母犬將無法勝任,進而影響社會化的品質。幼犬的主要遊戲行為階段如下:
  1. 第十八天:用腳掌撥弄。
  2. 第二十一天:用嘴巴。
  3. 第二十一天:摔跤。
  4. 第五週:追逐。
John Rogerson 解釋道,用腳掌撥弄的遊戲動作源自於推母犬要求喝奶,當同胎數過多,繁殖者被迫以奶瓶餵養時,狗兒就無法在喝母奶時學習到等待、控制這類情緒,長大後比較容易變得具有攻擊性。

一個好的繁殖業者,應當提供非常多的玩具給幼犬。所有幼犬都愛玩,如果牠們有許多玩具,牠們就會學習如何玩玩具;如果牠們沒有玩具,牠們就會去玩弄彼此,養成亂咬的行為問題。學習如何玩玩具,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如果幼犬在繁殖業者那裡學會了如何玩玩具,飼主帶幼犬回家之後,只要拿一個玩具,就能與幼犬一同玩樂,而不必擔心幼犬咬著人類的手腳玩。

根據 John Rogerson 的個人統計,在比利時,如果請第一次來上課的飼主丟出一個玩具,十隻狗裡有八隻會拾回來跟主人玩。在蘇格蘭,十隻狗裡有十隻會拾回玩具。但在美國,十隻狗裡能有一隻拾回來,就相當難得了。他說,這反應出歐洲與美國在訓練風格上的不同,美國習慣使用零食,歐洲則更樂於遊戲獎勵。

至於許多飼主倍感苦惱的分離焦慮問題,John Rogerson 表示,倘若幼犬時期有良好的母犬帶領,其實這都是可以事先預防的。

幼犬出生第三週起,母犬會慢慢離開幼犬,六個月後,母犬就不想與幼犬生活,這稱為強迫分離(Enforced Separation)。母犬將在該過程間,教導幼犬如何克服分離焦慮。以下就是母犬與幼犬的分離順序(Sequence of Separation):
  1. 第三週:幼犬開始長牙,咬得母犬會痛了。於是,當母犬不想餵奶時,就會爬到高處,若無法避開,也可能出現兇幼犬的行為。
  2. 第四週:母犬開始偶爾想離開幼犬 。好的繁殖業者會加高圍片,讓母犬可以選擇跳開獨處。
  3. 第五週:母犬開始讓幼犬長時間看不到自己。不過,當幼犬受不了分離時,母犬會回來,告訴牠們萬事OK。所以,好的繁殖業者應該讓母犬自由來去,而不是強制隔離,造成幼犬用吠叫哭泣尋找母犬,並獲得身居他處的母犬吠叫回應,養成吠叫要求的習慣。
如果繁殖業者沒有在分離階段做出適當處置,將培育出有分離焦慮、吠叫問題的幼犬,讓飼主帶回家時倍感頭疼。因此,繁殖業者應受更多教育,以培育出社會化更好的狗兒,避免飼主因為行為問題,而想丟棄牠們。這些行為問題,原本都不必發生的。訓練,原本應該要更容易才對。

現場一位來自導盲犬協會的聽眾詢問 John Rogerson,他們有兩隻母犬即將生產,對於比較不會照顧幼犬的母犬,人類是否應該介入?John Rogerson 回答說,他會在旁邊監控,但不會介入。如果兩隻母犬中,有一隻顯然較不會照顧幼犬,他將不會再讓該母犬繁殖。正如他前面提過的,有好榜樣,才容易教育出好狗兒。母犬在幼犬的社會化過程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標竿。



John Rogerson 接著也介紹了幼犬的感官成長階段。聽覺方面,剛出生的幼犬其實是聽不見的。第十天左右,幼犬開始聽得見外界聲音。到了第三週,開始對噪音有驚嚇反應。有些人主張,六週以下的幼犬不能進行訓練;但其實在兩週半時,就可以開始進行聲音的社會化了。

因此,一個好的繁殖業者,應該將幼犬飼養在家裡,讓牠們有機會早期接觸諸如:吸塵器、吹風機這類家庭內的聲音,循序漸進地教導幼犬認識這些聲音。如此一來,當牠們被帶入飼主家之後,便不會對這些生活上可能遇到的聲音感到畏懼。

視覺方面,幼犬大約於十~十二天開眼,二~三週開始對光線和動作有反應。第五週左右,就可以跟隨和鎖定移動物體。

發聲方面,剛出生的幼犬就能發出嗚咽(Whimper)和咕嚕(Grunt)聲。第四天開始出現尋找吠叫(Seeking Yelp)。第三~五週開始出現遊戲吠叫(Play Barking)。第四週開始出現咆哮(Growling)。第六週就能發出各種不同情緒的吠叫,例如:尋找、邀玩、壓力……等等。

關於幼犬的飲食,John Rogerson 去年和今年的講座都再三強調,長期以來,繁殖業者習慣使用一個碗餵養十隻幼犬,導致這些幼犬產生護食行為;事實上,只要這些繁殖業者多放幾個碗(數量最好多於幼犬),便能避免牠們養成護食行為,讓接手的飼主輕鬆許多。

此外,John Rogerson 亦不贊成繁殖業者或飼主只餵食幼犬同一種食物。如果幼犬在十六週前,都只吃到同一種食物,將可能造成食物不耐症(Food Intolerant),也可能讓牠日後吃新的食物時不知節制,一下子吃太多,造成反胃不適。因為幼犬會去舔母犬嘴角,讓母犬反芻食物給牠們吃,所以幼犬對於母犬所吃的食物,將產生相同喜好。換言之,如果母犬都只吃同一種食物,John Rogerson 認為也可能造成幼犬有食物不耐症。

這天,John Rogerson 花了非常多的時間探討繁殖業者該做的工作,以及我們應該如何判斷對方是否為好的繁殖業者;然而,當獸醫系的學生問他,對於想購買狗兒的飼主,他會建議找誰購買時,John Rogerson 還是很誠懇地告訴學生,目前被丟棄在收容所的狗兒非常多,其實不必再繁殖了。他會鼓勵大家去收容所認養,那裡有許多很聰明的狗兒。

我記得 John Rogerson 去年來演講時,有提到英國機場的工作犬,都是從收容所裡挑選來的。那些原本被人類視為無用丟棄的狗兒,經過適當的訓練,最後反倒對人類社會有著卓越的貢獻,也獲得了自信與快樂。

最喜愛收容所的,其實是繁殖業者,因為收容所讓他們可以隨意丟棄狗兒,且不必負任何責任——這天,John Rogerson 如此告訴現場學生們。

三月十日下午第二堂,John Rogerson 向大家介紹如何對小動物行為問題進行評估測試,因為時間不多,這部分講得比較快,我抄筆記的速度實在是跟不上了 Orz

為免多寫多錯,曲解講師原意,這部分我就不寫摘要。不過,John Rogerson 有提到一點,他在替飼主上課時,一定在上課前進行評估測試,進行課程之後,再進行一次評估測試,如此才能確定課程是否有效。他也介紹了他所使用的分級方式,包括對攻擊行為的分級、對恐懼的分級等等,但,字好多,兩個人四隻手還是抄得哩哩落落啊~~

2012-02-14

閉娃社會化之大雄篇

Chloe,花名大雄,閉娃社會化年資約一年半。



剛認識大雄時,牠怕人、怕聲音、怕環境,幾乎任何事物都能引起牠的恐懼。一出門就定格、發抖、瞪眼,甚至無法在外如廁。



馬麻除了帶著大雄上響片課程,也找了一些適合牠活動的奇特地點(例如室內漫畫店 XD),進行大雄流的社會化。



大雄害怕或沮喪時,除了發抖,最常出現諸如:坐下、貼牆壁、靠角落、跳進包包裡等行為。



但在持續的社會化練習下,大雄現在已經可以在馬麻替牠挑選的特定地點奔馳嬉戲,甚至對其他閉娃馬麻敞開心胸,在戶外翻肚享受被他人摸摸的樂趣。



雖然不是任何地點都能處之泰然,但只要善加挑選,大雄目前已經可以享受散步之樂,擁有適合牠的戶外生活。



大雄喜歡多人陪牠一起社會化,因為地利之便,我偶爾便去替牠壯膽,增強牠的信心,也順道拍了一些紀錄片。以下是二○一一年四月至二○一二年二月的影片集錦,這一年來,大雄真的成長不少呢~~

Good girl, Chlo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