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18

散步的夥伴

散步的夥伴》這篇文章,是由旅居德國的日本人獸醫師京子アルシャー(Kyoko Alscher)所寫,她是 dog actually 的專欄作家,不定期發表一些動物行為和醫療文章。

我很喜歡《散步的夥伴》這篇文章,讓我思考一些核心問題。例如:「散步本來就是狗兒的附屬品,既然覺得跟狗兒散步很痛苦,又為什麼要養狗呢?」



又好比:「說不定那些覺得散步很無趣的人,單純是因為他們沒有夥伴,而對狗兒來說,我想也是同樣的道理吧。」

放開胸懷接觸戶外,不但可以滿足狗兒的好奇心,同樣的我們人類也從環境得到了「療癒」效果,但前提是我們必須跟夥伴一起去學習享受環境,而不是義務性地遛那隻狗而已。



希望您也能從以下譯文得到一些啟發,用不同的心態,跟夥伴分享戶外生活囉 ;-)

------------------------------

散步的夥伴

http://www.dogactually.net/blog/2012/10/post-289.html

作者:京子アルシャー(Kyoko Alscher)

日期:2012年10月2日

德國大文豪保羅.湯瑪斯.曼(Paul Thomas Mann),一九一八年以他自己和愛犬 Bashan 為題材撰寫《主人與狗》(Herr und Hund),作品中表明跟狗兒散步,在他的日常生活裡占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對湯瑪斯.曼來說,每天跟狗兒散步,絕非無聊的例行工作。他認為散步是人與狗的對話,是可以解放每天為寫作糾結的思緒,凝視地平線,重拾事物分辨力的機會。

我家狗兒跟我的散步,亦有相通之處。離開工作崗位,接觸戶外空氣,轉換思緒跟狗兒一起散步,異於紙上談兵的現實世界在眼前展開,頓時喚醒了身體感覺。大陽的明亮和溫暖,樹木的鮮綠和沙沙聲,以及夜晚的寧靜,身體感覺著四周環境,淤積阻塞的能量開始在體內循環。

世人總習慣向狗兒尋求「療癒」,但我認為,療癒的來源並非狗兒本身,而是狗兒所帶給我們的那個環境,發揮了療效。換言之,狗兒只是我們逃避日常生活壓力的一個契機,如果因為那個逃避,人們得以保持精神健全,那麼狗兒的社會貢獻可說是非常之大吧。

然而,原本只是利用散步這個名目鼓勵主人跟狗兒一起走向戶外,不知何時卻淪為主人的負擔。無論天氣好壞都必須執行的散步日課,義務不斷膨脹,加上厭倦於每天相同的散步路線,終於開始感到麻煩。

對於開心嗅聞的狗兒,主人拉扯牽繩催促,邊看手錶邊挑捷徑走,明明是跟狗兒一起走,談話的對象卻不是狗兒,而是手機的另一端……等等,街上的散步總是匆匆忙忙,更談不上什麼療效。說到邊遛狗邊講手機這件事,雖然主人是牽著狗兒走在相同道路上,但周圍的環境、人群,乃至於自己狗兒的訊號都被遮蔽,難得的散步就這麼浪費了。

事實上,讓散步變得無聊的始作俑者,正是主人自己。被那種主人牽著,天天在家附近的兩條街來回走,這種散步對狗兒來說亦很無趣。散步本來就是狗兒的附屬品,既然覺得跟狗兒散步很痛苦,又為什麼要養狗呢?主人自己花了大筆時間去做那些自己覺得開心的事,狗兒滿心期待的散步卻被說是負擔,實在教人非常同情狗兒啊。

越年輕、精力越旺盛的狗兒,其主人也必須擁有同等的精力和冒險心,但狗兒的精力和冒險心往往大於人類,而人類又往往很容易輕視這件事。對狗兒來說,散步並非只是走路而已。更何況一步一步直直走的散步,對狗兒來說甚至稱不上運動,一步一步直直走就覺得運動過的只有主人而已。如果重新仔細思考,您應該不是為了那種無趣的散步,選擇跟狗兒一起生活的吧?

為了滿足狗兒的好奇心,同時達到解放主人心靈效果的高品質散步,我是散步不帶手機主義者(或者該說,我也沒靈巧到可以一邊講手機,一邊進行與狗兒對話的散步)。散步路線也盡可能多樣化,四面八方到處走。接近十字路口時,狗兒就會回頭看我,詢問該往右或往左,如果我的頭向右傾,狗兒就會向右走。儘管沒有語言,但其中有狗兒與我的對話,不知何時我們之間產生了一種默契。

不是靠牽繩,而是憑信賴這種看不見的線頭連繫,這種狗兒稱為「夥伴」再適合不過了吧。集中精神工作數小時之後,被夥伴用鼻子輕輕一頂,彷彿聽見夥伴在問:「差不多該走了吧?」甚至覺得牠看穿了我的疲憊。

天天散步,雖然沒有發生什麼非常特別或是連續劇般的情節,但少了夥伴的散步,相較之下就變得乏味至極。說不定那些覺得散步很無趣的人,單純是因為他們沒有夥伴,而對狗兒來說,我想也是同樣的道理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