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29

小動物行為問題與處理②

二○一二年三月十日,聽完 John Rogerson 在台大動物醫院演講廳舉行的「小動物行為問題與處理」第一場講座,心情十分充實,開始悄悄期待三月十七日的第二場講座。第一場的內容著重在幼犬行為,也談及許多繁殖業者的責任,John Rogerson 預告第二場將會進入大家最有興趣的話題——行為問題的解決法。

第二場同樣分為四堂,主題有二:「如何藉由動物行為訓練解決行為的問題並建立行為法則」、「犬的分離性焦慮、害怕與恐慌」。不知是否因為演講對象不同,John Rogerson 比較沒有像去年那般強調「數分鐘即可解決!」的速成法,多是透過不同例子來解說理論,讓不學無術的本人獲益良多,也比較瞭解 John Rogerson 的思維。果然聽一次和聽兩次在吸收度上是有差的 XD

經過這天重溫 John Rogerson,我體會到:儘管每個人學習背景不同,在訓練方式上,或許未必採用完全相同手法或步驟,但許多知識及理論仍有共通性;且無論如何,我們總能從每位訓練師的寶貴經驗談之中,發掘那些值得自己學習或警惕之處啊。

話說,這次終於取得傳說中的文字多多投影片(淚),少了抄寫專有名詞的壓力,便有更多時間記錄演講內容,回家整理之後才發現,筆記文字數比第一場多了不少。所以,我把第二場的心得分為兩篇,以下是三月十七日上午場的「如何藉由動物行為訓練解決行為的問題並建立行為法則」。

------------------------------

小動物行為問題與處理②

這天講座開始前,人都還沒來齊,John Rogerson 就已經等不及要與大家聊天了呢。他告訴已入座的聽眾說,英國的犬類法律最多,但許多反而不利於狗兒。例如一九九一年,英國的政治家立法禁止人民飼養特定四種狗兒。其中最為人們熟悉的比特犬,單純因其歷史遭禁。明明有一百多人飼養比特犬都沒問題,就因為一個不好的案例,被媒體刻意放大之後,讓全國上下群起排斥該犬種。

又好比愛爾蘭某城市,突如其來地禁止當地人飼養特定九種狗兒,導致原本便擁有這些犬種的飼主,頓時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是搬出該城市,一是將狗送進收容所。

John Rogerson 很感慨地說,法律越多,收容所就越多。近二十年來,全球收容所的增加速度極快。他甚至預測,照這個速度增加下去,到了二○七五年,像台灣這種尺寸的地方,將完全被收容所占據,人類再無立足之地。他認為唯一的改善之道,就是「教育」。

除了禁飼法,二○○六年,英國也制定了對狗兒有利的法律——動物福利法,其中明訂飼主的五大責任:
  1. 飼主應提供適合犬類的飲食。
  2. 飼主應提供適合犬類的居所。
  3. 如果狗兒生病,飼主應帶其就醫(否則就是虐待)。
  4. 飼主應讓狗兒正常表現其行為。
  5. 狗兒有權選擇與其他狗兒同居或分居。
英國的動物福利法儘管立意良善,可惜制定者對狗兒一無所知,反而導致許多問題。例如有些飼主無力負擔醫療費用,又怕觸法,便將病狗丟至收容所,棄狗數因此暴增。又例如對於一直想交配或一直吠叫的狗兒,因為法律要求飼主應讓狗兒正常表現其行為,飼主便無權糾正改善,造成人犬衝突。John Rogerson 諄諄告誡,台灣未來若要制定類似法律,務必讓犬類行為專家等真正懂狗兒的人士參與立法,避免重蹈英國覆轍。

閒聊至此,人也來得差不多了,便進入這天上午的主題。上一場講座說了許多關於本能——先天非習得行為(Innate Behaviour)的話題,這天則由後天習得行為(Learned Behaviour)的分類開始談起。首先,John Rogerson 介紹了八種後天習得方式:

一、試誤學習(Trial and Error Learning)

狗兒的後天習得行為多數是從嘗試錯誤的過程中學會,試誤法的前提是狗兒必須對結果有強烈渴望(Desire)。

比方說,狗兒是群居的動物,渴望與飼主相處。所以當我們將幼犬獨自關在房間時,幼犬因為渴望看到飼主,就會想要打開房門。John Rogerson 分析說,幼犬最可能做的第一個嘗試乃是推門,第二個嘗試則可能是挖門底縫隙。如果飼主這時打開門,幼犬就會認為——挖門底縫隙,可以打開門耶!

如果飼主此時仍不開門,幼犬又累了,牠有可能放棄嘗試;但是,如果牠想跟飼主在一起的渴望大於疲憊感,牠的第三個嘗試可能是對門吠叫。如果飼主這時打開門,幼犬就會學到——哦,吠叫可打開門呢!如果飼主此時仍不開門,幼犬想跟飼主在一起的渴望仍大於疲憊感,牠就會繼續嘗試其他方法,直到飼主開門,或是渴望終於不敵疲累。這就是試誤學習。

二、潛在學習(Latent Learning)

潛在學習多發生於大腦休息期間。John Rogerson 以父母教幼兒騎腳踏車為例,幼兒學了一個小時之後,當天可能還騎得左搖右晃,戰戰兢兢,沒能完全掌握住訣竅。可是,回家睡一覺,隔天不知為何就開竅了,騎得四平八穩,判若兩人。這是因為大腦在睡眠間消化知識,進行模擬學習之故。

同樣的道理,John Rogerson 認為我們必須給幼犬足夠的睡眠時間以及良好的睡眠環境,而台灣的夜市賣狗文化,對幼犬的學習來說,其實是非常不適宜的。另外,訓練狗兒的時候,也應該要適時停頓,讓其休息,以利思考,提升訓練效果。

三、觀察學習(Observational Learning)

面對壓力或是在興奮狀態下,最容易發生觀察學習,所以狗兒到獸醫院時,很容易從其他狗兒身上感染到恐懼情緒。另外,例如飼主帶狗兒參加比賽,如果飼主顯得很緊張,狗兒也可能受到學習榜樣(Role Model)——飼主的影響,變得緊迫不安,

四、模仿學習(Imitative Learning)

一八七四年,Hutchinson 首次發現這種學習方式,近年則由奧地利維也納大學重新證實
「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的 Anna Wilkinson 等研究人員找來八隻過著隱士般生活的紅腿陸龜(Geochelone Carbonaria),來看看非群居動物的牠們是否也會模仿同伴的行為。 
為了要吃到放在柵欄中的食物,陸龜必須要繞開障礙。一開始控制組的陸龜沒辦法跨越高牆取得食物,但是讓牠們觀看受過訓練的陸龜如何繞道後,所有看過示範的陸龜都成功地飽餐一頓。這個實驗證明非群居的動物也可以藉由社會互動,來解決個別式學習無法解決的問題。」
我們常說的「什麼人養什麼狗」就是最好的例子,冷靜的飼主容易養出冷靜的狗兒,激動的飼主則容易養出激動的狗兒。又好比飼主陪狗兒玩玩具時,自己就一直無法投入,提不起勁,只是隨手丟在地上,要狗兒拾回,久而久之,這隻狗兒多半就不懂得玩玩具的樂趣所在了。

五、引導學習(Guided Learning)

John Rogerson 說這種學習法其實是源自於導盲犬訓練。導盲犬訓練無法採用試誤學習,否則可能在訓練牠們過馬路的過程中,狗兒就已慘死輪下,根本無法成功培訓出導盲犬。導盲犬訓練可以用物理方式引導狗兒做出正確的行為,但不是去逼迫狗兒。

六、頓悟學習(Insight Learning)

頓悟學習乃是指解決問題的能力,黑猩猩等靈長類就有此種思考能力。在幼犬訓練上,遇到某些問題時,仍必須由人類著手解決,無法讓狗兒進行頓悟學習;如果任由狗兒自行處理,其解決方式極可能不是我們所樂見的。例如有客人來訪,若交由幼犬自行處理,牠學習到的很可能是攻擊客人的行為,所以,必須由飼主教導幼犬如何友善對待客人。

七、迴避學習(Avoidance Learning)

迴避學習乃是教導狗兒學習迴避某種情境,過程多半會使用處罰,例如電擊項圈,就是一種迴避學習。John Rogerson 介紹迴避學習法時,再三強調他只是解說所有可能的學習法,他個人並不推崇此法,也絕不建議他人使用,尤其我們有時極難區分處罰和虐待的界線。而英國也已經立法禁止人們使用電擊項圈了。

在美國,有人使用電擊項圈來訓練狗兒在登山時不要接近毒蛇,保護其生命安全。某位正向訓練師不願使用該工具,狗兒卻死於蛇吻,訓練師事後問 John Rogerson,自己是否應該使用電擊項圈?John Rogerson 告訴對方,阿富汗的地雷偵測犬,牠們的工作危險性極高,且一旦出錯,死亡的不止是狗兒,還包括一起工作的人類,可是訓練者並未使用電擊項圈,也將那些狗兒訓練得極為優異。電擊項圈或許可以讓狗兒迅速學習,但亦會瓦解狗兒和主人之間的信賴關係。

八、早期概念學習(Premature Conceptual Learning)

早期概念學習乃是指那些可以在年紀很小時學會的行為,例如教導幼犬拾回玩具,或是配戴項圈及牽繩。John Rogerson 認為,幼犬至少要達八週齡,才適合教其配戴項圈及牽繩。第一次配戴,可以選在狗兒玩得非常疲倦的時候,飼主坐在上牽的幼犬旁二十分鐘,摸摸牠,跟牠說說話。

John Rogerson 又舉例說,在英國,一個九歲的女娃,第一次上騎馬課就可以輕鬆牽著一匹巨馬走出馬廄,但在美國,我們可能看到一個大漢狼狽地被一隻迷你吉娃娃拖行。兩者的差異就是——馬兒在年紀很小的時候,就學習要上牽跟著人類走了。

以上就是後天習得的八種方式。那麼,何謂行為問題呢?它的定義又是什麼?

John Rogerson 說,行為問題其實只是認知上的區別而已,例如吠叫這個行為,端看主人是否希望狗兒出聲示警?狗兒的叫聲是否影響他人?是否違反社會期待?這些認知,都會影響吠叫是否構成問題。

實事上,大部分的行為問題,都只是一隻正常的狗兒,遇上錯誤的地點或時機而已。狗兒的行為是誠實的,牠的所做所為乃是正常反應,訓練師和行為學家也只能協助修正狗兒的正常行為。若是屬於異常行為的範疇,例如強迫症(ODS's),就必須在獸醫師的監督下進行治療。

行為問題可小可大。小問題,例如咬家具,影響對象可能僅限飼主;大問題,例如攻擊行為,影響對象則可能波及他人。話雖如此,即便是小問題,錯誤的處理,也可能演變成大問題,例如對於咬家具的狗兒,飼主離家時將狗兒關籠,導致牠吠叫不止,影響鄰居的生活品質,便成為一個大問題了。

對於所有行為問題,其解決途徑不外乎以下四種:
  1. 獎勵法
  2. 環境管理法
  3. 厭惡法
  4. 藥物治療法
John Rogerson 以圍牆中的狗兒這個假設來解釋四種方式的不同。假設主人外出前,將狗兒關在一個院子裡,院子四周有圍牆,圍牆外是森林,森林裡有許多松鼠。圍牆內的狗兒,在主人出門後,想盡辦法逃脫。

狗兒這種動物,牠每天起床就在想:我想要什麼?該如何得到?牠之所以想離開院子,一是因為裡面不好,二是因為外面太好。那麼,如果狗兒是想追逐圍牆外的松鼠,獎勵法就像是我們放置許多松鼠在院子裡,獎勵牠待在圍牆內的行為。環境管理法則是加高圍牆,用物理的方式讓牠無法逃脫。厭惡法也許是在圍牆挖個洞,由人類穿松鼠裝引誘狗兒探出頭來,再用槍枝等工具威嚇牠,使其再也不敢靠近圍牆。而藥物治療法,就是使用特殊藥物,讓牠只能在夢中看到松鼠囉~~

John Rogerson 接著解釋何謂行為三要素:刺激/命令(Command)、行為反應(Behavioural Response)、後果 (Result or Consequence)。

比方說,飼主叫狗兒坐下(命令),狗兒乖乖坐下(行為反應),飼主便給狗兒食物獎勵(好的後果);又或者飼主叫狗兒坐下(命令),狗兒卻趴下(行為反應),飼主選擇不給獎勵(不好的後果)。

後果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不好的,甚或是沒有後果。而後果的強度,亦可能驅動行為反應,正如桑代克效果律(Thorndyke's Law of Effect)所言:行為因後果而改變。因此在訓練上,我們可以藉由改變後果來修正狗兒的行為,也就是操作制約(Operant Conditioning)。

John Rogerson 指著下圖解釋說,我們獎勵時,永遠要從最小的開始,才能逐步提升其行為。這就像是加薪制度,如果老闆一開始就給員工月薪千萬,員工極可能做幾個月就賺飽離職享清福去了,反而無法獲得良好工作效益。同樣的,處罰也是必須由小而大,由弱而強,那麼,對於暴衝的狗兒,我們一開始扯項圈,無效後改用 P字鍊,再無效後,難道就要用電擊項圈了嗎?如此一來,訓練極可能不知何時就淪為虐待。這即是他不贊成處罰的理由了。



我們為什麼要訓練狗兒呢?有些飼主認為,訓練是在強迫狗兒做事,限制牠們的自由,讓牠們活得不開心。John Rogerson 則告訴大家,接受訓練的狗兒,才是真正快樂的狗兒啊!他認為:
  1. 正確的訓練,可以用來控制本能。
  2. 正確的訓練,可以大幅減少挫折。
  3. 正確的訓練,有助狗兒和主人彼此溝通。
  4. 現代犬類訓練法,通常獎勵為主。
  5. 十五分鐘的短暫訓練,就能大量消耗狗兒的體力與腦力,有助主人管理狗兒。
社會並不容許狗兒擁有 100%的自由,就連我們人類,亦不可能擁有無限度的自由。我們的行為必須符合法律規定和大眾期待,因此,我們當然有責任教育狗兒,使其符合社會要求,適應社會環境。雖然好主人也可能養到壞狗兒,但訓練可以改善壞狗兒的行為,是故,我們需要更多的訓練學校。讓狗兒上學,正如同我們讓小孩上學一樣。

一般人普遍認為,工作犬被迫工作,處境堪憐,但實則不然。當我們的狗兒訓練得越好,牠所獲得的自由就越多,例如導盲犬,牠們訓練有素,可以去許多一般家犬無法進入的場所,整天與主人相處。例如英國的海關緝毒犬和美國的導聾犬,牠們都是來自收容所,原本是被飼主視為無用而丟棄的狗兒。然而,經過訓練,牠們有了工作,不但生活品質提升,重獲人們的關愛,也對人類有所貢獻。這些機構給予狗兒一份工作,讓狗兒的生命更有意義。

訓練,可以拯救更多的狗兒。正如警察絕對不會丟棄警犬,因為人們不會丟棄那些對自己有幫助的事物。John Rogerson 鼓勵大家,應當給予家犬一些小工作,例如訓練牠找鑰匙,不但對主人有幫助,也能增加人犬互動,豐富彼此的生活,進而減少棄犬悲歌。

預防勝於治療這個道理,也同樣適用於訓練。許多行為問題,可以透過訓練有效預防。例如我們教導狗兒拾回,可預防其發生占有性攻擊行為(Possessive Aggression),或者教狗兒在我們擲出玩具時耐心等待,可控制其追逐本能。John Rogerson 又說,這些訓練即便完成,終其一生仍必須不斷地複習。

我覺得 John Rogerson 這段話點出了一個訓練上的重點——有些訓練,也許極短時間就能習得,但要牢記不忘,卻得花一輩子去復習。這也是為什麼許多速成法,也許當下看似有效,但狗兒很容易隨時間流逝又故態復萌。說到底,都是我們飼主的決心不堅,恆心不足啊。

而身為一位專業訓練師,John Rogerson 在幫助飼主解決狗兒的行為問題時,需經過以下四大階段。

第一階段——收集資訊(Information Gathering)

John Rogerson 首先會詢問關於狗兒的各種資訊,諸如:
  1. 品種:有助分析該行為問題屬於先天本能?或是後天習得?
  2. 取得管道:如果狗兒來自繁殖業者,便可向業者詢問狗兒及其父母的相關資訊。但如果是像台灣來自夜市,就無法取得這類資訊了。
  3. 年紀:例如一歲以下的幼犬,John Rogerson 可以改變其低吼的行為;但若是三歲的成犬,且曾經咬過三十人,或許就無法改善其行為,但仍舊可以預防該行為的發生。
  4. 該行為問題發生多久了?
  5. 該行為問題第一次發生是何時?
  6. 風險評估:對於攻擊行為,John Rogerson 會告訴飼主訓練只能改善其程度,無法 100%治癒,目的是避免飼主日後過於托大,將狗兒置於高風險的環境之下。
第二階段——行為測試.分類(Behaviour Testing or Modelling)

根據 John Rogerson 的教學經驗,最佳測試地點是他家客廳。若是特地選在辦公室,飼主會有被面試的感覺,無法放鬆,他就無法取得正確資訊。另外,John Rogerson 也曾經在獸醫院的樓上做過行為測試,但每隻受試狗兒,都只有顯露害怕的情緒而已 XD

至於測試內容,John Rogerson 自有一套流程,視飼主及狗兒在過程間的各項反應進行診斷,分析狗兒有哪些行為問題,做過哪些訓練。以下簡略描述 John Rogerson 的測試流程:

  • 飼主牽狗兒進入客廳, John Rogerson 請飼主坐下。狗兒從飼主的態度感到他們可能要在此待上一段時間,便自行在飼主旁邊坐下休息。
  • 二十分鐘後,John Rogerson 請飼主鬆開牽繩,狗兒通常會以順時針的方向探索環境。
  • John Rogerson 至廚房泡茶,準備小餅乾,端至客廳的矮咖啡桌。狗兒過來聞一聞,知道那不是牠的食物,便離開了。
  • 飼主喝了茶,想上廁所,留下 John Rogerson 和狗兒在客廳獨處。
  • 時間差不多到了,飼主替狗兒上牽,一起離開。

John Rogerson 告訴現場學生,在他心目中的理想模式裡,這段過程中,狗兒和飼主之間的互動並非靠口令,而是靠肢體動作。這可以反應出受試者和狗兒的人犬關係。無論任何行為問題,他都必須先改善飼主與狗兒的人犬關係,才有辦法解決問題。而如果人犬關係不良,他發現飼主跟狗兒唯一的溝通,往往是在狗兒做錯事的時候。

飼主如廁的那段期間,有助分析狗兒分離焦慮(Separation Anxiety)的程度及類型。John Rogerson 表示,分離焦慮通常是「針對特定對象」的。話說某次一家人帶著狗兒前來諮詢,John Rogerson 要求全家離開後,狗兒便哭了起來。接著,John Rogerson 請家人一個一個離開兩分鐘,女主人、女兒、兒子分別離開時,狗兒都沒有反應,唯男主人離開時,狗兒又哭又跳,反應激烈。原來這位男主人有一段時間沒有工作,在家跟狗兒長時間相處。

John Rogerson 藉由上述例子告訴大家,由於分離焦慮往往是「針對特定對象」,所以「買一隻新狗兒陪牠」,是無法解決問題的啊!

第三階段——解釋狗兒為何有該問題(Explaining why the dog has the problem)

飼主必須知道,狗兒為什麼會出現行為問題。行為問題的產生,可能有以下四種原因:
  1. 繁殖業者的責任,例如:護食。
  2. 飼主的問題,例如:咬家人。
  3. 環境的問題,例如:在公園被其他狗兒咬。
  4. 醫療的問題,例如:身體不適。
John Rogerson 也說,修正任何行為問題之前,都必須先要帶狗兒看獸醫,確認身體是否健康。曾經有一位大丹狗的飼主打電話給他,說他每次叫狗兒坐下,狗兒就會低吼,非常凶悍。John Rogerson 請飼主先帶狗兒就醫,才發現牠的膝蓋有問題,坐下會痛所以低吼。狗兒接受膝關節手術之後,該行為問題便自然消失。

此外,如果行為的發生是屬於不可預測的,訓練師就無法提供一個有效的訓練計畫。如果飼主對行為問題的描述傾向於:難以預測、突然發作、完全不像牠的個性……等等,該行為就可能是一個醫療問題,而非行為問題。

第四階段——行為矯正/訓練計畫(The Behaviour Modification/Training Programme)

John Rogerson 非常重視「訓練師需親自示範給飼主看」這點,因為如果連專業的訓練師自己都做不到了,便無法期待一般飼主能夠達成。另外,他也十分強調人際網絡的重要性,訓練師必須對獸醫師、美容師、訓練師、繁殖業者……等等的相關行業有一個口袋名單,如此一來,一旦遇到某些無法由他親自示範的動作,例如寵物美容,他也可以介紹安全可靠的美容師,由美容師當場示範給飼主看六、七次之後,再於專業指導下學習正確技巧。

至於矯正/訓練計畫,則可以運用以下五種技巧:

一、習慣化(Habituation)

習慣化乃是持續刺激至狗兒無反應為止,適用於較輕微的行為問題。John Rogerson 現場播放了一段他在寶貝狗協會錄製的示範影片,片中有一隻會對陌生人吠叫的狗兒,John Rogerson 進入房間之後,在椅子上坐兩分鐘,離開。如此反覆進房坐下,到了第八次,狗兒似乎是習慣了他的出入,不再吠叫。John Rogerson 解釋,這個方法是用於狗兒只有一點怕他的情況,如果狗兒對他非常恐懼,他就不會使用。

二、減敏(Desensitisation)

減敏是先給予極小的刺激曝露,狗兒習慣之後,再逐步增強,適用於中等程度的行為問題。John Rogerson 同樣以示範影片介紹其操作方式,案例亦是一隻會對陌生人吠叫的狗兒。他仍是進入房間,在椅子上坐兩分鐘,離開。與習慣化的不同之處在於——每次進入房間,椅子的位置都比上次更挪近狗兒一些,以增強刺激。John Rogerson 說他之所以選擇使用減敏,而不用食物獎勵(反制約),是因為他希望影片中的狗兒忽視他這個陌生人,而不是注意他。

三、反制約(Counter Conditioning)

反制約則是改變狗兒對刺激的反應。比方說,有一隻聽到敲門聲就會衝向門口的狗兒,我們可以將其正餐分為十份,每次有人敲門,就去廚房拿其中一份給牠吃。如此反覆兩星期,狗兒一聽到敲門聲,第一個反應就變成衝回廚房,而不是衝向門口了。換言之,刺激不變,改變的只有狗兒的行為反應。

話說這天聽完演講回家,剛好 Vicki 老師的響片課程同學會也在討論減敏和反制約的差異。Vicki 老師解釋說:「減敏不會有好料出現,讓動物自己習慣刺激,所以如果刺激過大,就無法達到減敏的效果。反制約才會使用好料或好事,建立好的聯想。我們通常是採減敏+反制約,意思是在動物可接受的刺激強度下,改變成好的聯想。」

我們閉娃成員平常替狗兒社會化時,多採用 Vicki 老師教導的「減敏+反制約」技巧。選擇從對狗兒刺激最小(可容忍)的地點開始,這就是減敏的原則,然後在該地點進行餵食獎勵,即反制約的原則,這對於特別膽小怕生的狗兒來說,我覺得是更加友善一些。所以,即使是不同的訓練概念,有時也是可以善加併用的。啊,話題扯遠了,言歸正傳吧~~

四、訓練矛盾行為(Training an Incompatible Behaviour)

例如狗兒想撲客人,我們卻要牠坐下,這就是一種矛盾行為的訓練。John Rogerson 強調,它需要比較高階的操作技巧,光靠閱讀無法進步,飼主必須去接受相關訓練課程。

我想到有些人習慣上論壇詢問如何解決複雜多樣的行為問題,期望網友的三言兩語,就讓他們的狗兒脫胎換骨,煥然一新。他們也許是不願或無力多花時間,也許是欠缺細微的觀察能力,又可能是對訓練原理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因此往往最後會抱怨反制約及訓練矛盾行為這類進階方式是無效的東西,更喜愛用天譴法這種威嚇狗兒的手法。事實上,不精準的理解和操作,很可能才是訓練失敗的原因。

五、管理(Management)

某些情況下,尤其是高風險的行為問題,管理可能是唯一選項。又或者,當主人不願意多花時間,管理亦是一個選項,儘管對狗兒來說,它未必是一個好選項,甚至有可能違反其福祉。

解釋完上述四種訓練方式的操作,John Rogerson 接著談到獎勵,他表示,行為改變需要動機。這些動機,就是我們用來進行訓練的獎勵。我們可以運用的獎勵越多,訓練就越容易執行。他以比利時和美國的狗兒為例,比利時的狗兒一天可以出門散步兩、三次,可以跟飼主上館子,喜歡與飼主玩玩具,牠們一天做的事,可能比美國的狗兒一星期做的還多。相較之下,美國的狗兒可能多半被綁在後院,很少跟飼主出門散步,某些地區,例如猶他州,甚至不允許放繩。所以,要解決狗兒行為問題,在比利時就比在美國容易得多了。因為美國可以運用的獎勵只有食物,比利時卻有更多可以讓狗兒感到快樂的動機。

獎勵,不止是食物。John Rogerson 要大家思考:你家狗兒每星期最快樂的時刻是何時?如果是一隻黃金獵犬,也許是牠去游泳的時刻。想想狗兒有哪些快樂時光,列出牠喜歡做的事情,將這些事情活用於訓練中,就成為修正狗兒行為問題的動機。

這天上午講座最後,John Rogerson 透過一隻傑克羅素梗犬 Milo 的案例,詳細解釋他如何協助飼主解決行為問題,透過套用實例的方式,讓我更瞭解一位訓練師分析、診斷和解決行為問題的過程。

這位飼主告訴他,每天早上,Milo 一聽到郵差把信丟進信箱的聲音,就會從二樓暴衝到一樓門口,把信箱裡的信全咬出來,再一封一封咬碎。當他試圖拿回那些信,Milo 就會想要咬他,讓他感到非常困擾。John Rogerson 笑著告訴大家,飼主也許覺得 Milo 的行為不可理喻,可是從 Milo 的角度,主人的行為才是莫名其妙,因為牠可能只是模仿飼主的行為而已。

試想,如果是飼主拿了這些信,他可能就是走回廚房,把信一封一封拆開,沒用的廣告信,他也可能看完就撕毀,丟進垃圾桶。如果 Milo 這時想過來咬走一封信,飼主可能也會斥喝牠:「不可以!壞狗狗!」而不會與牠分享。Milo 也許會覺得:為什麼你可以這樣,我就不行?我也是家庭的一分子,為什麼每天都有你的信,我卻一封也沒有?

對於 Milo 讓飼主感到困擾的行為問題,John Rogerson 揭示了各種理論的操作範例。John Rogerson 說他喜歡介紹各種可能的方法,因為不止一種方法有效,但當然也不是每種方法都適用於每個案例。而我身為一個聽眾,可以聆聽講師從不同角度及面向分析一個案例,亦是一個十分難得的學習經驗。

一、厭惡法(Aversion)

例如:每天寄一封裡面撒了辣椒粉的信給自己。Milo 咬信時吃到辣椒粉,覺得不舒服,以後就不會想咬信了。因為 Milo 不知道是飼主搞鬼,亦不會破壞牠和飼主的人犬關係。不過,John Rogerson 說這個方法並不適用於所有狗兒,有些狗兒可能對辣椒粉無感,有些甚至可能喜愛那個味兒。

二、習慣化/減敏

錄下郵差投遞信件的聲音,每十五分鐘播放一次。播放時必須先從低音量開始,逐步增強,直到狗兒習慣,不再出現激動反應。而播放時間頻率一致的話,狗兒將學習得更快。

三、反制約

將 Milo 的正餐分成十份,每次製造出投遞信件的聲音,便給 Milo 一份食物獎勵。如此反覆訓練兩星期之後,Milo 一聽到郵差投遞信件的聲音,應該要出現奔跑至狗碗及流口水的反應。

四、訓練矛盾行為

諸如:訓練 Milo 在二樓樓梯口坐下等待、訓練 Milo 讓飼主上牽並好好走下樓、訓練 Milo 叼住玩具、訓練 Milo 回狗床躺下……等等,藉以取代牠暴衝及咬碎信件的行為。訓練矛盾行為可能是所有方法裡最好的,但是,要訓練狗兒做出矛盾行為,飼主必須先成為一個好的訓練師,可惜飼主通常並不願如此。

John Rogerson 也介紹了一個比較好的解決情境。飼主訓練 Milo 在二樓等待,上牽好好走下樓,然後每天早晨,飼主先帶著 Milo 出門散步,人犬一起度過愉快的早晨時光。返家後,信件已經在信箱裡了,飼主開信箱拿信,再牽著 Milo 到廚房,給牠吃些東西。飼主一封一封拆閱信件,看到一些沒用的廣告傳單,就丟到地上給 Milo,告訴牠那是寄給牠的,讓 Milo 也有些信件可以咬著玩。如此,接受訓練的 Milo 有了較好的行為,飼主也給牠適當的活動、撕毀廣告信的樂趣,不但改善了雙方的人犬關係,也解決了 Milo 的攻擊行為。

五、管理

飼主也可以選擇改變信箱位置,例如像美國一樣,把信箱移到大門外,或是替信箱加蓋、用鐵絲網隔開,讓狗兒咬不到裡面的信件。當然,用嘴套也是一個方法,但我們要記得,狗兒無法從中學習到任何正確的行為,且此法也可能違反其福祉。

以上,就是三月十七日上午場的「如何藉由動物行為訓練解決行為的問題並建立行為法則」。

------------------------------

延伸閱讀:小動物行為問題與處理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