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31

2014吐蕊魯格斯講座心得

今年很幸運地參加了吐蕊魯格斯的兩場小型講座:「狗為何開咬?」和「如何讓狗狗健康過一生」。雖然沒有分享筆記,不過斷斷續續地在 Bambi 的臉書專頁和 G+ 上聊了一些個人心得與實踐。因為臉書專頁沒有搜尋功能,遂將這陣子寫的文章連結摘要於此,做個紀錄。



——如果你的狗兒開咬,牠可能正在承受痛苦。

「昨晚《狗為何開咬?》小講座中場休息前的 Q&A,有飼主問了一個問題。這位飼主的狗兒會在散步途中咬他,有時事前會出現一些小訊號,有時則是無預警的開咬,讓他避無可避。牠,為何如此?」
臉書連結G+ 連結

——成為觀察者,讓狗兒有最自然的呈現。

「研究者認為,動物治療不但要關心被治療的人類(兒童),也要關心協助治療的動物。兒童的觸摸有時是很直接的,對狗兒來說可能是不太舒服的。狗兒如果不想接受,應該要能夠離開。動物在最自然的狀態下,才有好的療癒力。」
臉書連結G+ 連結

——人類為什麼這麼愛彎腰?

「人類朝狗兒彎腰的動作,對狗兒是極具壓迫性的。尤其接下來人類往往會伸手拍打牠們的頭部,這也是牠們所恐懼的。人類為什麼這麼愛彎腰?正如昨天聊到狗兒為什麼這麼愛撲跳,原因多半是身高上的差距,導致我們想要親近狗兒,向牠們示好時,就需要出現這樣的行為吧。」
臉書連結G+ 連結

——狗兒不喜歡壓制式的接觸。

「吐蕊阿嬤也說過,狗兒並不喜歡被擁抱。牠們或許會忍受家人這麼做,但對象換成陌生人時,由於壓力和厭煩度升高,就有可能逼得牠們開咬。」
臉書連結G+ 連結

——狗兒為何用嘴巴開咬?

「人類有手,遇到緊急情況時,我們可以迅速用雙手保護自己,甚至還能還擊對方;可是,狗兒沒有手,嘴巴就成為一項重要的替代工具。」
臉書連結G+ 連結

——減少抱狗次數:改用 free stitch 外出包。

「我曾經在《談疼痛——牠為何咬人?》提過,板鼻不喜歡被人從腋下抱起來的動作……(中略)……我開始思考,我一直在嘗試各種不同的方式,期望牠接受我抱牠的行為;但,我是不是也可以試著放棄去抱牠,找一個牠完全不會感到壓迫的移動方法?」
臉書連結G+ 連結
延伸閱讀:實際使用心得文

——減少抱狗次數:更換腳踏車籃。

「那天有一位女士建議我:『妳可以把板鼻裝進外出包之後,再把外出包整個放進腳踏車籃,就不必抱牠,也能騎車。』我當時回答:『我試過了,不過因為外出包比車籃大,這是不可行的。』我回家之後,又把問題重新想了一遍,忽然驚覺我真的是死腦筋。對,『這一個車籃』是裝不下,可是,我還沒試過『所有的車籃』呀!」
臉書連結G+ 連結
延伸閱讀:實際使用影片文

——接受那些你就是做不來的事情,因為有太多事情你可以做。

「從 2011 年的吐蕊阿嬤講座開始,就常聽見有人質疑:為什麼不可以讓狗追球?為什麼不可以玩拉扯遊戲?為什麼接飛盤也不行?敏捷也不好? 不過,對致力維持平靜生活的我們來說,那倒也不是什麼太衝突的概念。」
臉書連結G+ 連結

——敏捷運練免不了受傷?

「諸如:狗展、敏捷、服從訓練比賽,這些其實是人類自己想要參加的活動,而不是狗兒。有時候,這些也許是 OK 的,有些人也做得很好,甚至吐蕊阿嬤自己也曾經參加過;然而,不可諱言的是,有些人常常做過了頭。」
臉書連結G+ 連結

——瑞典法律禁止「關籠」。

「阿嬤認為長期關籠將導致慢性壓力;同時,何時如廁這件事情,應該是由狗兒決定,而不是飼主來決定牠們何時才能大小便。阿嬤問大家,如果你每天都必須由別人決定你什麼時候才能去廁所,你喜歡嗎?」
臉書連結G+ 連結

——瑞典幼犬課程的訓練順序。

「幼犬課程的第一項訓練是學習狗兒彼此相遇時,平靜地擦身而過。對!畢竟這才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碰到的頭疼情境呀……會不會坐下、會不會趴下那些確實都還算是其次。」
臉書連結G+ 連結

——等飯訓練:用嗅聞遊戲取代坐下。

「撲跳這個動作,對關節是不好的。為了牠的健康,我選擇訓練牠坐好等我準備食物。這,應該算是美式訓練思維吧。聽完吐蕊阿麼的小講座,我開始想,那如果要用歐式訓練思維,或者依循吐蕊阿嬤的理念,我還可以有什麼作法?除了坐下,還有哪些替代行為,對板鼻來說是比較容易、比較沒有壓力的?」
臉書連結G+ 連結

——等飯訓練:狗兒為什麼這麼喜歡撲跳?

「例如我們人類,就不會對其他人類撲跳呀,為什麼呢?我想,也許是因為我們人類身高接近,可以清楚看到對方的表情,也可以輕易用手接觸另一個人的身體。那狗兒呢?如果是身材相近的同類,牠們也可以很容易看見對方、舔對方的臉、接觸對方;但對象換成人類,牠們就跟我們的臉孔、上半身、雙手有一段非常大的距離,幼犬和小型犬尤甚。」
臉書連結G+ 連結

——等飯訓練:自主等待時間變長。

「我想牠趴下,牠只能勉強坐著;我什麼都不想了,牠卻安安靜靜地趴著。當我瞭解了牠的難處,不再試圖壓抑,改用其他替代行為疏導那份情緒,矛盾消失,牠的耐性就自然提升了。這種行為改變,是我覺得很有趣的地方。」
臉書連結G+ 連結

——所有狗兒都應該玩嗅聞遊戲。

「找食物是最簡單的嗅聞遊戲,而且幾乎不受環境限制。例如連結影片,我們剛結束公園散步,丟一些食物到外出包裡,遊戲就這麼開始了。玩玩遊戲,沉澱情緒,然後,心滿意足地回家。」
臉書連結G+ 連結

——狗兒是多階段睡眠者。

「成犬一天睡眠時間長達 14~18 小時,平均也有 16 小時,幼犬更長。阿嬤也提到,狗兒在快速眼動睡眠(REM)時,可能需要伸展身體,所以床不宜太小,而且要讓牠有選擇,可以不時換地方睡。」
臉書連結G+ 連結

——狗兒是群居睡眠者。

「狗兒習慣共眠。共眠的對象可能是同類,也可能是人類。如果是成犬,睡覺時至少要讓牠跟同類或人類在『同一個房間』;如果是幼犬,則需要跟共眠的對象有『身體接觸』。」
臉書連結G+ 連結

——散步:減少指令次數。

「下指令過度,是造成狗兒壓力的原因之一。阿嬤請大家回去計算自己遛狗時的下指令次數。她說很多人實際計算之後,都驚訝於自己下指令的次數。至於阿嬤自己,她帶狗兒外出散步 30 分鐘,大約會下 1~2 次指令。」
臉書連結G+ 連結

——散步:讓狗兒選路。

「如果我們讓狗兒選擇路線的話,牠會比較容易滿足,有可能縮短散步時間。反過來說,如果我們人類的控制欲太強,散步中對狗兒諸多阻撓,就可能造成牠們覺得自己沒做完該做的任務,體力消耗了,心靈卻仍是空虛的,故而遲遲不願回家。」
臉書連結G+ 連結

——散步:改善撿食問題。

「島輝麻今天分享了一篇《[那些養狗的小Tip] 嗅聞找零食》,提到自從讓島輝充分發揮嗅聞之後,散步撿食的機率反而降低了;不過,文中同時也提醒:『如果你的狗狗絕對會吃掉,還是建議你提前繞開囉!』」
臉書連結G+ 連結

2014-03-13

拉扯牽繩可能比電擊更糟

「動物的事.響片訓練」部落格的《什麼是『處罰』?》一文提到正處罰必須遵守的八項原則,其中兩項是「處罰必須每次犯錯都施予」和「處罰必須即時」;換言之,處罰必須精準拿捏時機,讓狗兒容易明瞭前後因果關係,才能達到嚇阻的效果。

該文也解釋:「如果處罰無法即時,與動物的行為無法產生關聯,久而久之動物因無論做什麼都會受罰,將出現沮喪放棄的狀態,軟癱在地,了無生氣,任憑處置,這稱為『習得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

因為正處罰執行不易,且一旦失敗,造成之反效果亦高,所以新式訓練多半棄之不用,倡導以獎勵為主的正向訓練。畢竟獎勵即使做得不好、不對,也不致於對狗兒有太大的影響。

電擊項圈或 P 字鍊這類處罰道具,在某些先進國家既已禁止使用,人們也瞭解到它會對狗兒造成肉體上的痛苦。以下譯文,則是就心理上的壓力討論這類道具的孰是孰非。

不過,該文並非是要鼓勵大家使用處罰式訓練,而是要提醒大家,縱使沒沒有使用這類處罰道具,倘若我們習慣在散步時過度拉扯牽繩,這類狗兒無法事前預測或自行控制的行為,其所造成的心理壓力,有可能比電擊項圈還要糟糕。即便是使用安全的道具,仍應做好「鬆繩散步」和「召回」訓練,避免不當拉扯破壞了人犬的信賴關係。

------------------------------

電擊項圈的孰是孰非(犬類訓練)

http://www.dogactually.net/blog/2014/03/post-504.html

作者:藤田りか子(Fujida Rikako)

日期:2014年3月12日



前陣子,因採訪而聆聽某犬類專家的講座。內容包括人犬關係和犬類學習,但某些內容令我感到非常震撼。本篇僅就那令我感到震撼的部分進行介紹(是故,請不要誤以為這是講座的全部內容喔!)。

從結論開始說起,就是若能使用得宜,電擊項圈亦無不當。這種說法或許有些荒誕不經,但請各位耐心讀下去。講座舉行地點乃是我居住的瑞典,別說是電擊項圈,就連 P 字鍊都是被動物保護法所禁用的國家。參加講座的都是滿腦子學習理論,具豐富知識和經驗的新世代訓練師們。這些人的特徵是接受新式教育,不採行舊式訓練,不相信那些把狼群和老大理論套入犬類世界的主張。

講座的主講者是托比亞斯.古斯塔夫森(Tobias Gustafsson),他不但取得犬類相關的動物行為學學位,也是道道地地的訓犬師。曾經訓練過諸如:毒品偵測犬、追蹤犬等的許多工作犬,目前正進行關於熊類保育和追蹤犬之應用的學術研究。不過,托比亞斯並未在講座中介紹那些熊犬研究,而是專講人犬關係。

他之所以提到電擊項圈,是為了闡述我們和狗兒的關係:我們總是對狗兒施加壓力,而這又將如何破壞彼此的關係呢?換言之,也就是破壞信賴關係。他在演講時舉了一個老鼠實驗的例子。

該實驗將老鼠分為三組:
  1. 第一組老鼠放入不知何時會發生電擊的籠子裡。
  2. 第二組老鼠在電擊發生前,會聽見警告鈴聲(換言之就是警告鈴聲一響,電擊立刻發生的機制)。
  3. 第三組老鼠在電擊發生前,會聽見警告鈴聲,並且讓牠們習得只要按下操作杆,就能阻止電擊發生。
我沒聽清楚這是誰的實驗,不過三組中壓力程度最低的,乃是被放入第三組籠子的老鼠。不止如此,聽說該組完全沒有壓力症狀。而壓力程度最高的,乃是第一組,那些不知何時會發生電擊的老鼠們。此外,很有趣的是,第二組那些會聽見「電擊要來囉~~」警告鈴聲的老鼠,聽說壓力程度也沒有很高。

托比亞斯想表達的,當然不是鼓吹大家使用電擊項圈。重點在於,倘若負面體驗是可以事前預測的,或者動物本身可以控制那件事情,牠們就不致於感到太大的壓力。

「職是之故,儘管我們對電擊項圈可能有著『邪魔歪道!』這類強烈排斥感,但其實冷不防拉扯牽繩同樣也是狗兒無法預測的行為,如果這件事經常發生,而且牠們無法明白其間的因果關係的話,也會對狗兒造成極大的壓力喔!」



我發現 2006 年德國的 E. Schalke 等人也發表過類似的研究論文。該研究係對想要追逐獵物的米格魯施以電擊,調查其阻止成效。第一組米格魯一觸及獵物——會動的假兔子,就施以電擊;第二組是米格魯在獵捕過程中不聽從召回指令時,就施以電擊;第三組是毫無原由地對米格魯施以電擊。壓力程度最低的是第一組,其次是不聽從召回指令就施以電擊的第二組。而跟第一組相比,第二組的壓力似乎大了很多。至於第三組的壓力程度,則是非常之高。

米格魯的實驗結果跟老鼠相同。人類可以清楚看見米格魯是否觸摸到假兔子,能夠在「就是現在!」的時刻精準地施以電擊。所以,狗兒立刻就能理解兩者的因果關係。然而,換成召回情境時,時機就變得不易拿捏,狗兒很難明瞭自己是為何受到處罰。更何況,狗兒是在尋找兔子過程中被召回的。

托比亞斯說道:

「狗兒是依附人類(不僅是物理上,而且是情感上)生存,是一種非常特別的動物。因此,當我們對狗兒施以『厭惡之事=壓力』時,牠們就會變得極為敏感,單是如此便會破壞彼此的信賴關係。職是之故,對於處罰式訓練,時機就是一切(獎勵訓練當然也是如此,但即使時機拿捏失敗,也不會對狗兒造成太大的影響)。」

所以,若能使用得宜,不破壞人犬的信賴關係,電擊項圈也是一種可以使用的道具。其前提在於,訓練者必須能夠判讀狗兒的身體語言,在適當的時機精準地施以電流;然而,大部分的情況下,狗兒即便受到電擊處罰,多半如同前述實驗所示,心情不是像不知何時會被電擊的老鼠,就是像毫無原由地遭受電擊的米格魯。因為訓練師和飼主的時機拿捏錯誤,導致狗兒在無法理解因果關係的情況下遭受電擊,壓力程度就會變成最大。所以,我們就不應該使用電擊項圈。而且,人類這種生物,一旦發現成效不彰,就會忍不住增強刺激程度。如此一來,就完全淪為虐待動物。



而用力拉扯牽繩的訓犬方法,時機拿捏錯誤的話,將給予狗兒等同電擊項圈程度的壓力,最後免不了要破壞飼主和狗兒之間的信賴關係。

「可是,請各位記住,人犬關係除了訓練者必須明白學習理論之外,讓狗兒有安心感也是同等重要。除了使用獎勵或處罰來提升學習效果的理論之外,也希望各位務必重視信賴關係這件事情。」

托比亞斯在講座最後如是說。